Image

推进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南昌这样干

Image 2020-06-03

推进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南昌这样干

□本报记者 张代艳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为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彰显省会担当,打造“实力南昌”,引领大南昌都市圈产业发展,我市印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决定深入开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聚焦新经济、新业态、新基建,实施“开放领航、创新领路、产业领军、工业领跑”战略,推动产业、资本、创新、人才深度融合,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开放水平提升、产业量质双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以大开放、大产业推动经济大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伟大征程中彰显省会担当。

主要目标

2020年建成7000个5G基站

2020年,我市将聚焦抗疫情、稳增长、调结构,围绕引项目、保增速、扩规模、强企业、促创新等方面集中发力,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具体目标:

总量规模持续壮大。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3000亿元,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4000亿元;新引进投资额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个,投资额50 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8.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200亿元以上;净增1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产业质量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8%;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30%,建成7000个5G基站。

科技创新持续升级。力争全市R&D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家;培育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5家、瞪羚(潜在)企业20家以上。

2023年规上工业营业收入

力争达1.2万亿元

到2023年,我市将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创新跨越提升,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省会首位度更加凸显。

具体目标:

总量规模有新突破。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量年均增速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12000亿元;打造一批千亿产业,新增一批百亿企业;力争形成工业营业收入超4千亿开发区1个(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3千亿开发区2个(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超千亿开发区1个(新建经济开发区);打造营业收入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2个。

产业提质有新成效。到2023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力争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科技创新有新高度。力争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5%;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

主要任务

园区发展提升行动

关键词:优化园区功能、发展“飞地经济”

如何把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成“实力南昌”的主平台?我市将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整合相邻、相近园区;持续优化园区功能,高品质建设标准厂房,高标准建设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平台,高水平配置现代配套服务设施,到2023年,园区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达到55%以上。

根据《方案》,我市将推行“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建设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在开发区内建设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园。探索推进“5G+VR”特色产业园、智能制造装备特色产业园、VR科创城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形成一批产业高端、产品高质、产出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同时,聚焦国际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和先进制造,谋划建设临空区中韩产业园等国际产业园,到2023年,力争每个国家级开发区打造1-2个国际产业园项目。

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我市将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节约利用、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重点推进高新区+进贤县飞地经济建设,加快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重点打造研发、生产各类印制电路板及精密结构件生产加工的高端科技产业集群,打造我市“飞地经济”典范。

重点产业提升行动

关键词:VR、5G、数字经济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我市将加快发展新经济,全方位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VR产业中心”城市品牌,全力办好一年一届的世界VR产业大会,加快创建国家级VR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VR实训基地、国家级VR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实施“VR+”战略,支持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有核心技术的人才团队在南昌开展试点应用,到2023年,全市VR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在发展5G产业方面,将以5G产业为核心,加速布局支持5G技术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重点研发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的5G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全力打造5G融合创新应用先行区和产业生态汇聚先导区,到2023年,全市5G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在培育数字经济方面,加快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实施一批云平台应用工程。聚焦“AI+汽车、AI+机器人”等领域,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发展。加快招引培育一批优秀区块链企业,力争在智能制造、政务数据共享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

关键词:壮大新兴产业

为壮大新兴产业,我市将加快构建以“三区三城”(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航空科创城、VR科创城、中医药科创城)为主的产业核心圈。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动“三电系统”的研发、生产、制造,并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电子集成控制装置、电子执行装置等零部件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智能手机、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生物医药产业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加快构建“大中药”产业链,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前瞻布局生物技术、大健康产业。航空产业加快完善飞机研发设计、生产试飞、大飞机部件、航空转包和零部件加工一体化的航空制造产业链。到2023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关键词:传统产业升级

加快升级传统产业,我市将以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等四大特色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现代针纺产业强设计、育品牌,向高附加值、品牌化经营、内销化转变;绿色食品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型材料产业提高铝型材产品中工业型材比重,适时研发生产稀土钢,发展装配式建筑等;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到2023年,南昌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超过 1500亿元,新型材料产业、机电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现代针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同时,全面开展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设备改造,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3年,累计新增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50个。积极培育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到2023年,累计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家。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到2023年培育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70家以上。

优强企业提升行动

关键词:加速骨干企业裂变扩张、强化企业“小升规”升级培育

聚焦企业提档,我市盯住“领头羊”,将遴选一批综合实力优、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显著、管理科学规范的企业,通过集聚政策、资金、创新等生产要素,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加速骨干企业的裂变扩张。着力培育一批超50 亿的大型企业、一批超百亿的行业骨干企业,力争培育江西正邦科技、济民可信集团成为超500 亿的行业领军企业。

在做精做优创新企业方面,我市将瞄准“成长型”企业,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孵化等高新技术服务业态,形成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的高新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到2023年,累计培育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20家、瞪羚(潜在)企业100家,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000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我市将强化企业“小升规”升级培育工作,遴选一批行业前景佳、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作为上规升级重点培育对象,到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2000户,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

招大引强提升行动

关键词:“三百工程”、产业链招商

我市将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挖掘潜在目标,完善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分布区域图等“四图”,促进精准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大型央企,建立潜在目标企业库,持续深入开展“三百工程”“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活动。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和资源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闽东南等发达地区及北京、上海、深圳、东莞、昆山等重要城市,围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VR 等重点产业,争取一批新项目签约落地。

以“硬核举措”引进“硬核项目”,在产业分析基础上,我市将绘制产业链招商路线图,积极开展铸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提升产业能级。以市级资本平台为依托,研究探索资本招商,并适时出台招商引资支持政策,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点招商、组建专业队伍招商、线上屏对屏“云”招商、专家智库咨询招商等途径,持续不断地推进投资促进和招商工作。

开放平台提升行动

关键词:做畅口岸平台、开展五大保税中心建设

根据《方案》,我市将提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千万级枢纽机场和航空客货运集散中心功能,做畅口岸平台。力争在2020年底前,建成运营进境冰鲜水产品、进口水果、进境食用水生动物三个指定监管场地和南昌国际货站。推动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成为区域性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南昌中欧班列、江海联运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提升重点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承载能力、服务水平。

为提升通关便利化效率和水平,我市将制定完善跨境电商产业政策,做优物流、支付、金融、保险、海外仓等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开通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9610进出口、综保区1210保税出口业务模式。大力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园区孵化相结合的跨境电商园区,2020年全市创建3个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5.8亿美元。

此外,我市将持续开展“加工制造、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分拨、销售服务”五大保税中心建设,把南昌综保区打造成为承接和引导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平台。力争2020年引进全国跨境电商头部平台3家、优质跨境电商企业50 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2020年引进1家加工贸易旗舰企业(年出口额不低于3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关键词:构建梯次培育机制、搭建高端科技研发平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我市将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并有针对性地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量”和“质”上取得更大提升。

同时,我市将搭建高端科技研发平台,规范管理好已落地的8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并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知名龙头企业来南昌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力争共建2家。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50%,新组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0家以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市将对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机构建设给予政策激励。依托南昌科技广场,与省科技厅共同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让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等信息在平台上互通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快速交易。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促进高校院所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

产业人才提升行动

关键词:“双百计划”“洪城计划”“金蓝领引育工程”

产业聚人才,人才促产业。我市将深入实施“天下英雄城  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动态调整更新高端人才引才方向和重点,重点做好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保障,解决人才留昌的后顾之忧。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每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20个。实施“洪城计划”,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带资金的“四带”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力争每年引进“洪城计划”人才项目10个。

在培育青年人才方面,我市将重点支持高新区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经开区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小蓝创新创业基地、红谷滩新区VR孵化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培育青年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创业集聚区。鼓励大学毕业生来昌留昌创业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力争每年10万名青年大学毕业生来昌留昌就业创业。

我市还将实施“金蓝领引育工程”,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行联合订单式培养技能劳动者,对毕业后全职到订单企业工作的,给予订单企业培养补助。鼓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企业、社会力量建立技能实训基地,经认定后给予建设补助。开展“技能提升行动”,为技能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力争每年引育10万名技能劳动者来昌留昌工作。

产业资本提升行动

关键词:做大平台总量规模

围绕产业链完善资金链,我市将通过资产资本注入、同类平台整合,由市级引领、县区(开发区)联动、社会参与,合力打造总规模四千亿元的产业投资大平台,做大平台总量规模。力争2023年形成2-3个AAA产业投资运营核心平台,3-5个AA+产业投资运营骨干平台。建立类金融平台白名单,对白名单内机构提供直接注资、风险补偿、成本补贴等支持,到2023年,形成不低于2000亿元的类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创新资本运营方式,打造一批市场化基金群,建立起国有产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主体退出的绿色通道,提高产业资本流转效率。

关键词:设立产业基金、定向基金

我市将构建基金细分体系,分层分级设立产业基金,市级基金按照“市级引领、县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原则启动,县区、开发区产业基金按照“县区发起、社会资本导入、市级配套”原则推动,VR科创城、“5G+VR”产业示范园等重点或特色产业园可由园区运营主体自行设立基金。分产业推出定向基金,针对全市八大产业及新经济类产业,精准设立定向基金,到2023年,力争定向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助力全市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要素保障提升行动

关键词:盘活存量用地、抓实“新基建”、升级生产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突破要素瓶颈,我市将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僵尸”企业用地清理处置力度,加快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突出“亩产论英雄”,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使用效率和效益。到2023年,力争开发区亩均工业营业收入超过550万元、工业税收超过35万元。同时,将“新基建”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元素抓紧抓实,加快5G、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力争建成5G基站2万个。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联网化。

此外,深入推进“会展+产业”模式,以世界 VR产业大会、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南昌(世界)飞行大会等品牌展会为窗口,提升重点产业与国内外顶尖同行的交流互动水平。推动“南昌元素”“豫章文化”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到2023年力争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聚力引育一批高素质的法律服务、技术支持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全面升级生产服务体系。

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关键词:实行“无人机器审批”、试点“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

我市将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完成县区(开发区、新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加快“四级审批体系”“一网通办”信息化建设,2020年完成市本级“四级网络申批体系”建设,2020年6月前90%以上行政事项可全程网上办理,2021年市县乡三级各至少10项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无人机器审批”。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试点“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力争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至70个工作日。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审批权,2020年市级20%行政权力下放赋权,2023年50%行政权力下放赋权。

关键词:领导挂点帮扶、一条龙“管.家式”精准服务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我市将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产业帮扶企业活动,深入开展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推进100个重点项目活动,全程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同时,优化涉企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管家式”精准服务,尽力消除企业“痛点”、疏通办事“堵点”、破解发展“难点”,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一图读懂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

园区发展提升行动

到2023年,园区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达到55%以上;到2023年,力争每个国家级开发区打造1-2个国际产业园项目。

重点产业提升行动

到2023年,全市5G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到2023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优强企业提升行动

到2023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000家;到2023年,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

招大引强提升行动

以市级资本平台为依托,研究探索资本招商,并适时出台招商引资支持政策,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点招商、组建专业队伍招商、线上屏对屏“云”招商、专家智库咨询招商等途径,持续不断地推进投资促进和招商工作。

开放平台提升行动

力争2020年引进全国跨境电商头部平台3家、优质跨境电商企业50家;力争2020年引进1家加工贸易旗舰企业(年出口额不低于3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知名龙头企业来南昌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力争共建2家;力争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50%,新组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0家以上。

产业人才提升行动

力争每年引进“洪城计划”人才项目10个;力争每年10万名青年大学毕业生来昌留昌就业创业;力争每年引育10万名技能劳动者来昌留昌工作。

产业资本提升行动

力争2023年形成2-3个AAA产业投资运营核心平台,3-5个AA+产业投资运营骨干平台;到2023年,力争定向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助力全市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要素保障提升行动

到2023年力争建成5G基站2万个。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力争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

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力争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至70个工作日。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审批权,2020年市级20%行政权力下放赋权,2023年50%行政权力下放赋权。

责任编辑: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