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南酸枣的科技含量
一颗南酸枣的科技含量
本报记者 齐美煜
在中国,只要说到南酸枣,必定绕不开崇义县。2019年,该县拥有野生南酸枣26万余亩,人工栽种南酸枣近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1万余吨,南酸枣系列食品年产值估算突破5亿元。是什么支撑千百年来藏在深山老林、无人问津的野果,发展成了大产业?10月14日,记者来到该县南酸枣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探寻深山野果逆袭背后的故事。
“南酸枣产业起步较晚,没有工业化经验可借鉴,相关产业的研究几乎为零。南酸枣果实成分不明、南酸枣糕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南酸枣食品加工机械等系列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在该公司副总经理刘继延看来,破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自1992年首创的南酸枣糕面市以来,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就一直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他们深知,唯有科技创新,才能改进生产工艺,推进南酸枣糕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此过程中,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也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和南昌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牵手,合力攻关。
“十三五”期间,我省共启动创新驱动“5511”工程重大科技研发专项43项,项目涉及航空、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截至目前,共验收11项,(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新增产值73.2亿元,新增税收3亿元。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与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刘成梅教授团队联合承担的“南酸枣优质品种选育和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于2017年启动,今年9月验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组针对南酸枣野生品种品质差、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皮渣和果核浪费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品种选育、成分研究、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研究。攻关过程中,有艰辛,也有收获:研制了第二代高效南酸枣剥皮机、阐明了南酸枣功能活性、质构、风味的物质基础、发明了枣皮“脱涩-除糙-留营养”技术……项目实现了南酸枣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推动了南酸枣加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刘继延算了一笔效益账。“具体点说,肉核分离机单机工效抵200名工人,剥皮机单机工效抵52名工人。全面点说,项目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公司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利税0.57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以上。”
面对取得的成绩,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并未满足。“在科技的支撑下,南酸枣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我们打算持续强化科技投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刘继延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