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2020-07-13

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一线视角)

江 南《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3日   第 05 版)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关键是要激发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来、留得住”。“愿意来、留得住”,怎样得到最大程度实现?最近,笔者走进浙江、四川两地基层一线,探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进展和成效,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启示。

  2017年,钱塘江畔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同岷江之滨的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在园区建设中,两地政府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调动起企业“以商引商”的积极性,市场、社会各方协同发力。目前,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已引进23家企业,签约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从浙川扶贫协作的探索和实践来看,推动产业合作、产业扶贫的重要经验,就在于精准对接受援地“所需”与帮扶地“所能”,调动企业带动对口地区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帮扶地的优势,提升受援地发展造血能力。

  只有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等需求,能够和产业扶贫的发展需求对接得上,企业才会“愿意来”。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正是精准对接了四川屏山的资源、电价等优势和浙江纺织企业的产业转移等需求,才得以找到“所能”和“所需”的最佳结合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着眼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电梯、电机、木业等企业突破要素制约、向外转移的迫切需求,由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承接转移,目前已吸引多家电梯、智能家居等龙头企业的项目落地。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优质服务能够供应得上,是企业“愿意来”的重要保障。在共建扶贫协作产业园区、引导企业投资落地的过程中,浙江“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等改革理念,也被借鉴到对口帮扶地区。例如,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共建的扶贫工业园,通过优化服务让企业安心落户。园区内项目,从谈判到签约再到入驻投产,时间最短的1个月,最长的不过3个月。

  产业扶贫寻求的是农民致富、企业盈利、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多赢。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产业链配套完善、成本较低、政策和服务环境优越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才能“留得住”优质企业;实现多方利益共赢,产业才得以健康发展。比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共建扶贫协作农产品双创园,努力做长产业链、配套做深精加工,实现农民创业、企业增效、园区发展三方共赢。仅青田一家贸易公司,就签下70万斤的花椒采购合同,每年把数万斤平昌花椒出口到国外市场。

  让企业真正愿意来、留得住,是产业扶贫发挥长期效益、带动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也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同步发展的关键。企业留得住、发展旺,产业转起来、发展好,就可以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调动企业投身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协同发力的脱贫攻坚格局,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