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研讨会举行——扩内需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研讨会举行——
扩内需畅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赵展慧《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7 版)
9月27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举办的“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9位宏观经济领域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有哪些新特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型工业化进入优化升级阶段,新型城镇化进入转型提质阶段,市场化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国际化进入全面开放阶段。他表示,新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刻转型、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不少新挑战。
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等,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国内发展环境经历深刻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坚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综合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专家们认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有底气有信心
专家们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已经在路上。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积极主动作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从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变化中可见一斑。2018年以来,我国减税降费的力度空前,今年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2.5万亿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认为,中国经济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高达9.9%,近几年经济发展更多靠内需,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在2%以内。”
专家们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有底气有信心。
内需市场规模巨大。“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劳动力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潜力巨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表示。
转型升级空间巨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杜飞轮认为,挑战中往往蕴藏着机遇,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带来了“银发经济”的发展空间,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满足60岁以上2.5亿人的养老新需求。
对外开放仍面临新机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认为,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对外开放仍然面临新机遇。疫情防控期间,依托信息技术的贸易新业态逆势而上,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在“扩大”和“畅通”两个关键词上发力
专家们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后应主要在“扩大”和“畅通”两个关键词上发力。
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韩永文认为,要通过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持续畅通经济循环。曲维玺表示,要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同时优化全球布局,提升整合资源能力,稳链固链强链,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经济循环的畅通也包括金融体系的畅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认为,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后要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绿色金融、加强普惠金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发力。
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