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用经典疗愈身心
□ 苏静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人措手不及,将大家正常的生活完全打乱。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随即网络教学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朱永新、陶新华主编的《面对疫情,教育何为?》。本书携手多位资深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内容涉及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方面,可以作为抗疫期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心理防护手册,是一堂“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人生功课”。
书中如何阅读经典一节,不仅之于老师和学生,亦会让我们每个人受益。
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大疫之下更需大智,唯有大智方能大悟。所以,宏阔的视野、理性的思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非常时期,更应成为每位优秀老师必备的人文品格。老师要心向阳光,自我成长,外在的帮助必不可少,但任何力量都抵不过内力的觉醒。因此,探寻一种非常时期下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老师们积蓄内力,打开格局,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主动成长,清除心灵毒素,是走出当下情绪困境的不二选择。
我们可以试试“经典排毒法”。用“英勇抗疫”而爆红的上海市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的金句,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熬”——通过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其实,除了身体免疫力之外,精神免疫力也是强大的力量。当身体中的细胞在与病毒顽强作战时,书籍给予的力量和希望,能让精神也筑起坚固的防毒之堤。所以,人病了,得药医,心病了,得“神”医。只有安神静气,才能处事不惊。而中华经典恰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剂“安神药”,专治各种“心”病。只是当下非常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常规阅读肯定不可行,所以给老师提供一套非常时期量身打造的“经典排毒法”。
用零碎的时间听经典
宅居在家,利用好自己的耳朵很重要。打开诸如喜马拉雅这样的在线平台,总能看到一些免费的经典资源,包括经典诵读、经典解读、经典故事等等。以自己喜欢为首要标准,筛选一下,如果能匹配学科教学,就是一举两得了。总之,选好了,就听起来,每天一点,积少成多。包括在做家务、做运动的时候,都可以听。时间上也给老师们一点建议,清晨可以听经典原文,就是不要解读的那种,特别推荐经典诗文,比如说一首经典小诗或一篇经典美文,而且一定要选名家诵读的,最好有古风的配乐。因为一天之计在于晨,睁开眼睛,耳朵里飘过的是熟悉美好的诗歌,朗读者走心的声音会让情绪瞬间平复下来。其他时间可以听解读,同样优选名家解读,要选音质稳定的。一旦确定,就坚持听,不要总是更换。因为零碎时间也会产生记忆,持续性地倾听可以帮助老师更加优化零碎时间,同时可以强化思考,对所倾听的经典产生新的认识。
用完整的时间读经典
听很过瘾,又轻松,但是,它形成的记忆是瞬时的,再加上时间的断断续续,很难真正激起老师们对经典的深刻反思。“经典排毒法”不仅治标,更治本,其要义就是让老师们通过经典,开阔视野,提升格局,真正体悟经典所蕴含的智慧与境界。还记得武汉方舱医院里静静读书的“清流哥”吗?在被疫情阴云笼罩的武汉,又是方舱医院启用的第一天,周围或许有嘈杂的声响,有匆忙的脚步,心头或许也有隐隐的不安,有难言的焦虑,但他手中捧着一书本,便能静心安稳,便能忘却病痛,便能淡定从容地迎战凶恶的病毒。所以,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至于经典类别,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进行选择,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文学经典,功用是陶冶情操,增长才情;哲学经典,功用是提升思维,把握规律;伦理经典,功用是培养同理心,完善道德品格。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们有坚强的毅力,也需要有合理的时间规划。比较建议晚上睡前时间阅读经典,因为夜深人静,刚好可以跟古人、跟自己的内心对话。非常时期,相比较刷朋友圈后带着忧虑不安入眠,一大早睁眼继续刷朋友圈焦虑,这晚上读经典,清晨听经典,气定神闲,遥相呼应的诗意生活是不是更适合自己?
用喜欢的方式诵经典
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对经典都是有感情的,比如提起月亮就会想到李白,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有人浪费粮食,就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包括疫情之下,提到钟南山院士,大家想到的是“国士无双”“鞠躬尽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到医护人员,大家想到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以,既然想到,就可以放声表达出来。特别是宅居在家,老师们完全可以放飞自我,无所顾忌,把自己曾经大爱的经典诗文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或慷慨高歌,或浅吟低唱,都不失为舒缓情绪的好方法。再就是,如果遇到让自己心绪不宁的消息,也可以针对性地找点经典诗文随心吟诵。比如说,一首《满江红》,可能刚好匹配你对抗疫英雄的敬仰;一首《声声慢》,可能刚好表达你对逝者的哀思;一本《道德经》,可能刚好平复你纷乱的思绪。总之,放声诵读,能把自己带入经典,就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疗愈。
设安静的环境抄经典
经典不仅可读,还可抄。抄经法是古人学习经典最常用的方法。古人得到一本喜欢的经典,往往是先如痴如醉地读,然后再一遍一遍地抄,最后珍藏起来。而且抄经前,古人常常要焚香净手,以表达对经典的虔诚和敬畏之心。所以,非常时期宅居在家,老师们心绪不宁的时候,不妨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抄抄经典。如果有条件,可以点一束清香,泡一杯清茶,再放一段清乐,给自己营造点风雅、舒适的氛围。如果没有条件,只要四周安静,一张干净的书桌,一纸一笔也足够。软笔硬笔均可,抄通篇或某一段落皆宜。总之,就是随心随意。抄经典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来可以心无旁骛,去除躁气;二来可以深入经典,细致揣摩,理解其真意;三来可以修炼教师基本功,增强专业自信;四来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在书写过程中体悟经典之美与书法之美,可谓一举数得。
借巧妙的方法用经典
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疫情之下,老师们更需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随时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所以,经典的力量,其实可以巧妙地贯穿在非常时期的师生教育活动之中。例如,可以在线组织学生讨论疫情的变化,与学生共同探讨与之相关的主题,如自然、生命、家国情怀、良知……选定主题后,老师们自然要与学生们针对性地共读经典,组织讨论。所以,这个过程,便是发挥老师在非常时期的创造力、思辨力和领导力的时候了。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活化经典,跟学生们共同讨论,制定与本学科相关的又适用于疫情新形势的教学内容。例如,政治老师可以借助经典,分析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应对重大灾难的制度体系演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经典,以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例,分析“最美逆行者”的精神来源;生物老师则可以借助经典,分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等等。老师们还可以结合经典的启示,与学生一起,把自己在非常时期作为亲历者的思考记录下来,以此见证师生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终都需要老师动脑用心,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格局,去提升自己,引领学生,这正是“经典排毒法”助力老师打破思维定式、自我成长的契机所在。
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疫情袭城,慌乱无益,老师们不妨“以读攻毒”,用“经典排毒法”疗愈身心,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