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着力点——全国政协“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综述

2020-11-26

近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召开2020年“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议题,组织委员、专家学者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协商,提出意见建议、凝聚共识。

此次“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出席会议并讲话。杨传堂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农”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上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要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座谈现场,13位委员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围绕协商主题从不同角度建言资政。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见仁见智,纷纷建言要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着力点,在衔接上下功夫、在融合上求突破、在补齐上下力气、在美丽上做文章。


坚持良田粮用 攻坚核心技术

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雷率先建言:“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为此,他呼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耕地健康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加强粮食综合管理,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坚持良田粮用、夯实水利基础、鼓励种业创新、建设智慧农业、完善补偿机制、创新粮食监管等。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杜宇新对深入农村调研很有感触:一是秋收大忙时节,种粮大户老董的玉米收割机因零件故障停摆,他看到心急如焚;一是某县前些年大量种植沙棘,但这两年因人工费用猛涨,又缺乏可替代的采收机械,农民只能改种别的作物。为此,杜宇新呼吁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机装备制造水平。

他建议,协调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进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农机装备技术、产品和产业体系,积极推动设立研发专项,解决农业机器人、无级变速装置等农机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制造和装备,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杜宇新还建议加快建设农机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和优化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2015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滑,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投资更是冲击不小。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建议综合施策,增强政策聚合叠加效应,补齐乡村营商环境短板:“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地参与乡村建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则呼吁协同发力,注重差别化、精准化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适当延长金融产品期限,确保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等。


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政策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改平,2019年深入全国多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县区现场调研。此次协商议政,他呼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政策机制,稳定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张改平分享了他调研发现最值得注意的四点。第一,论意愿强烈程度,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群体,并非进城务工落户的农户,而是农村孤寡老人、60岁以上老年农民和丧失耕种能力的中老年农民群体。第二,有不少农村农户自愿有偿退地的愿望难以实现,是因为土地发包方没有经济实力支付农户自愿交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款,一般农户同样没有经济实力支付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款。第三,最受农民关注、与退地意愿关联度最高的因素,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第四,不少农民不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个原因是家中老人去世后无处可葬,不得不在自家承包地中下葬。接受调研的大多数县区农民认同以村镇为单位建设公益性集体公墓。

据此,张改平给出四项针对性建议。第一,建议国家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法规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支持进城务工落户农户自愿有偿退地,一方面以更优厚补偿力度的政策引导支持允许农村孤寡老人、60岁以上老年农民和丧失耕种能力农民自愿有偿退地。第二,建议国家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加大乡镇或县域统筹调配力度,将收回和转让范围从本村扩大到本乡镇或本县域其他有支付能力、收回和受让意愿的村集体或农户。第三,建议国家在深化城乡居民统一社保制度的过程中,将农村孤寡老人、60岁以上老年农民和丧失耕种能力的农民这三种群体的基础养老金逐步调整到同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的水平线。第四,建议国家投入更多公益资金,依托村镇组织,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集体公墓建设,切实解决农户身后事之忧。

  

三产融合发展 避免同质业态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是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的关注焦点。针对各地盘活闲置农房的实践探索,他发现,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健全、支持政策有待加强。为此,朱定真呼吁重视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业态同质化现象,即过于集中在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方面,用于发展加工仓储、电商物流、养生养老、运动健身、文化创意等多样化产业方面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甘肃省主委宁崇瑞从调研乡村规划建设工作起手,提出的一揽子建言里,同样包括避免“千村一面”的建议。他建议有序推进村庄布局调整,研究重新整合乡村空间资源和各类要素,建立完备的乡村规划设计体系。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精准衔接并非易事。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副主委,安徽省政府参事李爱青建议做好多方面的衔接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产业发展的衔接,做好村集体经济与扶贫资产的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王义军认为,当前针对农民工的各类教育培训,多以技能传授为主,社会融入能力培训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主体需求,对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参与主体的力度不够。他建议,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将培养未来劳动力的“半人教育”目标,转变为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十四五”时期,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议题……

座谈会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对现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一一回应,并坦诚互动交流。此次座谈会也是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一次线下读书交流活动,会后委员们继续在线上读书群以及主题议政群组持续深入讨论建言。

本报记者 李秀萍

责任编辑:涂婉吉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