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昔日贫困村 今日中国名村 进顺村被誉为“江西第一村”, 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家园

2020-12-07

在南昌市的东面,有一条巷道叫天香路。路的南边,是一片花园式住宅小区——进顺小康家园。小区里花木繁盛,整洁漂亮,一幢幢六层楼房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这里,是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也是1400多名村民新的居住地。

曾经,“硬木扁担杉木桶,代代不离驼背种。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说的是进顺村的曾经的处境。但如今,走进进顺村,你完全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小村庄,而是切切实实的都市社区。

贫困村成中国名村

如今的进顺村,头顶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幸福村等光环与荣耀。但你可曾知道,在1978年,这里的村民依旧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靠种菜、卖菜为生,人均年收入仅74元,村级年纯收入也只有6.55万元。

如何让村民摆脱贫穷,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

同样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进顺村掀起了第一次创业热潮。一时间,村里接连冒出了酱油厂、内衣厂、米粉厂等20多家村办企业,“洗脚上岸”的进顺村人,有了“工人”这一新身份。

城镇化浪潮冲击着这座典型的城市“插花型”村庄,被视为进顺村发展命脉的“土地”,也随着城市扩张,大幅缩水——村里的土地被征用,分散在城郊的进顺人渐渐失去耕地,居住区成了棚户区,被贴上了脏、乱、差的标签。

进顺村村党委书记罗来昌清楚地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顺村可利用的土地慢慢减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1986年,在城市夹缝中求生存的进顺村大胆决定“反弹琵琶”:关闭部分村办企业,转让部分土地,集中村里全部资金在南昌市的黄金地段建设一座16层高的大酒店,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宾馆、酒店等,迈出发展三产的第一步。

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十几年前,村民刘省保一家从20平方米的平房搬进了这里100多平方米的农民公寓,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2003年,进顺村在江西省率先开始建设农民小康家园。如今,村级老年大学、妇女健康之家、图书室、健身房……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刘省保和家人生活得更有品质和尊严。“进顺小康家园是2005年竣工的,占地约150亩,绿化覆盖率超40%。”罗来昌说,在村史馆,可以直观了解到昔日的进顺村迈入现代化城市的脉络。30多年里,刘省保的收入实现了几连跳,仅退休工资和股份分红,一年就有近4万元。退休金、免费医疗、学生奖学金、压岁钱、长寿奖、“三节”节日费、大病救助基金……一些城市居民都未曾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早已是进顺村人的标配。

作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幸福村、全国十佳小康村,进顺村还被很多人称为与江苏华西村、安徽小岗村等齐名,被誉为“江西第一村”——辉煌与荣耀,承载着进顺村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环背后,是“刘省保”一代从菜园开始的奋斗历程。早在1999年,进顺村在全省率先推进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村集体股份的30%量化给全体村民,村民成为村办企业的股东。2016年,进顺村把村集体股份收益100%量化给了村民,让所有村民人人享有村股份,每年享有分红,村民真正成为村集体企业主人。

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职工、从职工到股东,进顺村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进顺村人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2019年,进顺村村集体纯收入586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2万元,400多户村民拥有超过600辆私家车,进顺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家园。

“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全面小康生活,不仅要物质小康,也要精神小康。”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罗来昌主导了村级“细胞工程”系列活动,建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大学,全省首个村级文化生活馆,还成立了业余龙灯队、扇子舞队、腰鼓队。

在村民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对村民免费开放。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水、电、煤气、有线电视费代缴及办证、法律维权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村子还拥有自己的医务所、幼儿园、保洁队、安全巡逻队和家电维修服务队。

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小康生活,已从梦想变为现实。“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为进顺村发展寻找新的亮点和增长点。”罗来昌说,在进顺村,村民购物、调解纠纷、维修家电、读书、看病、健身、娱乐都可以足不出村。通过改革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于民,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李冰冰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