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多学科团队,形成了对生命救治的有力保证!”5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救治工作相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援鄂抗疫医疗队领队姜保国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时表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出的国家医疗队,任务就是要救治重症病人,团队救治成功率达到了96%。

  姜院长介绍,这次整体疫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三次派出国家医疗队,分别在1月26日(正月初二)、2月1日(正月初八)、2月7日(正月十四),最后总体的队员数派出了134名。核心任务是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独立接管了一个重症病房,也就是救治重症病人的病区。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持续关注疫情的发展,也在全院医生护士积极报名申请的情况下,完全按照国家卫健委的任务嘱托,因为任务就是要救治重症病人,所以按照任务导向组建国家队。因此这支国家队的整体团队中,会包括呼吸重症,因为是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同时包括了外科重症,也包括了急诊重症,甚至包括了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平时是治疗多器官损伤疾病的,在这次疫情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等于是全员整建制到了武汉。此外,这次医疗队中,也派出了控感专家,医院感染科主任、控感办的主任,参加医疗队到了前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病人插管成功,让病人减少痛苦,同时也保证了治疗顺利!”姜院长说,这里有个插曲,原本并没有选派麻醉师。在整体培训过程中,考虑到重症病人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所以当时请了麻醉科姜华医生为大家培训气管插管,他讲的非常精彩。当然团队中,呼吸重症、外科重症的医生,很多人也都是有插管经验和插管技能的,但姜院长觉得,与其现场教会大家插管,还不如让最有经验的麻醉师到前线去。所以最后在专家团队中选派了两位经验丰富的麻醉师,事实证明,这两位麻醉师到了现场以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控感科也是这样,到了前线以后,需要快速把一个普通病房转化为重症病房,所以控感科主任起到了重要作用。只用了24小时,就完成了将一个普通病房的人流、物流、患者流,甚至洁净区和污染区划分得非常清楚,实现了重症病房的改建转换。

  “因此这样一个多学科团队,形成了对生命救治的有力保证。”姜院长介绍,医疗队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病人,团队救治成功率达到了96%。每个医疗队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有非常好的科学经验。他也跟大家分享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经验。

  一是快速把病人分类

  因为面对的是大量的重症病人,接诊重症病人以后,专家团队在第一时间分析这些病人。从传统的意义来讲,医护关注更多的是肺炎,但是对于新冠肺炎来说来说,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在收治到隔离病房以后,实际上只解决了传染病的传播问题。对一个生命个体,他是有肺炎,但同时很多病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病人,大量的老年人带有原来的基础性疾病。在分类过程中,姜院长他们发现差不多超过一半甚至60%的老年病人都有原来的心脏病,甚至有原来的肾脏病,接诊的病人中有11个病人本身就是肾脏衰竭的病人,平时没有肺炎的时候,每两三天就要接触一次透析治疗。

  所以通过快速把病人分类,把他们分成单纯性肺炎病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还有一组就是已经有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病人这样分类以后,专家团队就非常清晰,把精力投入到哪些病人中,轻症的病人或者单纯的病人,治疗就相对比较简单,给做肺炎的治疗,而且这些病人十天左右就基本上能治愈出院了,所以医护有更多的精力在投入到那些生病抢救的病人和含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

  这部分分成分类的治疗,早期姜院长的团队和周边的团队进行分享,也得到了大家的共识,确实对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床边B超检查。

  姜院长认为,这是能和大家分享、愿意分享的。在检查过程中,床边的B超检查,对这次肺炎病情过程中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CT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观察肺部病变的过程,但是CT检查要出病房、回病房,增加感控的风险,同时也不能再多做。所以床边的B超解决了病人大量的平时每次呼吸困难,每次病情转变过程中,伴随着B超的检查,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大范围多学科会诊。

  这也是姜院长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北医三个救治团队,每家一个独立病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本身就是个多学科的团队了,三家医院的专家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多学科团队。所以重病病人,每天下午四点钟,三个病房会统一在病房外查看病情资料,形成一个最大范围的专家会诊。所以每天4点钟是决策性的,每个病人一对一的方案,在每天4点钟,三个医院的多学科专家会诊中形成的,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多个医院、多个学科的专家会诊机制。

  “可以说,北医这三家附属医院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联合诊治疾病的过程”,姜院长说,“这样大范围对病人会诊的过程,也实现了多学科会诊的体验,总体治愈率达到96%,实现了非常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