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1-18

韩喜平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中,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是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续、更安全发展,同时对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格局的形成往往是其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与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是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对当前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谋划与战略部署,深刻影响着发展的导向、进程、质量。发展格局决定发展质量,合理和优质的发展格局能够推动经济快速而高质量的发展,反之亦然。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为人民谋求幸福为导向,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赞誉的实效,而且形成了具有强劲发展韧性的体制机制,总是能够化危为机。新发展格局正是总结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根据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变局中开新局,谋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战略先手棋。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低迷与人为阻挠,仍然不能影响中国经济前行和人民生活不断提升。因为,外部发展环境与内部要素禀赋的变化是影响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是会交替转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顺应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向国际市场,从沿海开放战略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从而逐渐成为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加工基地与制造业中心。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发展制度安排不断成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实践证明,以沿海地区为龙头、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市场与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及时把握住了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要素禀赋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使我国逐步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平台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获取分工与贸易的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实现了物质财富创造力的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禀赋的深层次变化,在以沿海地区为龙头参与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发生变化,因沿海与内陆区域间改革深度与开放程度的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区域在国际大循环体系中的不平衡参与,以及沿海与内陆区域在国际大循环体系中资源与收益的不平衡分布,从而形成制约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梗阻。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主动破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物质财富、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经济发展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以及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正日益凸显,我国内需潜力正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趋强劲。在国内消费、产业体系与供应链优化升级,以及国外市场持续萎靡、全球化进程明显放缓、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冲击全球经济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新旧发展格局交替转变的整体态势,在新发展阶段具备了以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酵使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条件变化很大,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形成。我国经济实力的积累、治理效能的提升等都决定着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练好内功、主动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民消费结构向高水平提升的时期,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优势,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不是回到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关系来看,国内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前提基础,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拓展延伸。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所构建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更坚定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范围和深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所构建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由当好“世界工厂”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档升级。这种高质量的转化升级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场或者主动削减国际市场的外贸规模,相反,更应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扩大与世界经济联通的领域和范围,维护全球产业链、供给链稳定,不断打造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造升级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全球高水平的科技竞争,提升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保证中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聚焦相互促进的内外在因素,不能只关注内在政策、产业、制度调整,也要积极引进来,完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体系,这就要求在深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通过扩大市场准入与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度更高、规范性更强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全球产业链聚合平台与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新发展格局不是分割封闭、自给自足的地区小循环,而是依托国内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国内整体大循环。必须明确的是,国内循环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当前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准确把握国内各区域、各部门、各环节的比较优势,实现全国性、关键性、协同性的整体大循环,而不是回到过去各地分割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各环节均抓管、均部署、均铺展的小循环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一方面,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依据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评估自身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短板,从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中,找准自身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中的主要问题,主动承担起要为、可为、能为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形成区域间各环节的整体联动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整体观、协调观、发展观,不搞画地为牢、自我封闭,不搞主要优势的无限扩张,从各地区经济优势中构建国内整体大循环体系。

以扩大内需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拓展平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内需动力基础。从供给能力来看,我国已经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和供应链正从规模性的占全球量的比重转向质的提升;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支撑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需动力牵引机制。从人才需要看,我国已经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确保我国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也实现了生产供给和投资结构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三大基础要素确保了供给端、需求端持续稳定和优化,对破解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质也是一种高质量消费的需要,扩大内需不仅仅只是高质量消费的需要,也是不断补齐供给侧短板,保证内需能持续、高质的需要。换言之,供给结构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农村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将进一步释放我国庞大的内需潜力,有效激活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吸纳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已有多个季度超过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均充分表明乡村消费潜力正得到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随着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带动,拥有绿水青山等良好农业及生态资源的广大农村地区将在持续拓展国内大市场纵深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不断补齐和延展,深入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阶段中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以科技创新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寻找动力。近年来,我国上规模的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数目逐年攀升,国内学者和科研人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数目处于加速上升阶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个别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已步步升级,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并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核心要义。

以优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注入活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对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一次集中性“大考”,而全球化进程逆转中全球产业链的“失序”,以及少数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上掀起“去中国化”的浪潮,则是对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常态化检验。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和供应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集中性“大考”和常态化检验中均暴露出弱点、盲点和风险隐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基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战略视野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规模优势,巩固高技术服务产业市场的领先发展优势;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发展阶段的投资重点,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驱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活力。(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