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巾帼奉献,温暖他人、点亮生命
虽在“强制休息”,张继先电话中仍细细过问着病人的治疗方案和恢复情况,信号不好时,还得扯着点嗓子,房间里回荡着因长期熬夜而沙哑的声音。
54岁,约莫1.6米的个头,身子瘦小但性子很急,“疫情上报第一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常被同事唤作“继先兄”。
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位科室里的“兄长”从未停下脚步。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每天要对上百位病人查房制定诊疗方案,晚上经常通宵抢救,一大清早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房。对风险大的病人,有时她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
“疫情发生初期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病人有情况可以及时赶到。”提起家人,张继先湿了眼眶。
“每年过年那顿团圆饭,一大家子都是迁就我的时间,但工作起来只好将他们忘了,我只能一心扑在这边……”
谁人心中没有牵肠挂肚,只因为心中深埋着更深沉的大爱,才毅然选择了风雨兼程,在疫情第一线站成最柔弱也最坚强的堡垒。
风景秀丽的东湖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这场战“疫”的主战场之一。对在医院急救中心工作15年的护士郭琴来说,这一次是她人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由于感染病人多伴随发热、呼吸困难、乏力,她和同事要24小时近距离给予吸氧、喝水喂饭、伺候大小便,还得经常帮助病人变换体位。
“每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中招。”起初,人手短缺,防护用品紧张,为照顾好重症患者,郭琴每天自觉工作10小时以上,24小时连轴转也是常事。悉心的照料下,她帮助了百余名新冠肺炎患者转危为安,可自己却不幸在工作中感染了病毒。
“我不是英雄,但也绝不当逃兵。”经过治疗,恢复健康的她主动重返隔离病区,重新穿上那熟悉而厚重的三级防护隔离装备。
“看我站在那里,病人心安。”在自己躺过的隔离病床前,郭琴护理着新的病人,“我的出现,即使不说什么,对病人也是鼓励。”
柔情似水的关怀,抚慰了多少颗焦灼不安的心。
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来不及吃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接到命令,紧急出发。
临别时,16岁的儿子两眼含泪,用双臂紧紧地把宋彩萍搂在怀里。
到了武汉,宋彩萍“脑子不停转,电话不停响”,从静脉穿刺到标本采集,从气管插管到喂饭服药,从诊疗到与老年患者拉家常……她像是个“永动机”,一忙起来就顾不上自己,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了纾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她用手势传达问候,在防护服上画笑脸。“防护服是冰冷的,但我们的心是热乎的。只要用心去关爱,哪怕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患者也能感受到我们深深的爱。”
“虽然看不到你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照顾我的样子。”一位患者感动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们,缺席家里的团圆,与“疫魔”对抗,只因那是生命的嘱托。
她们,并非百毒不侵,却以身筑墙,构筑起普通人与死神之间坚实的屏障。
“有事叫我!”这是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的口头禅。1月的一天,下夜班后明明可以回家休息的夏思思,听说有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又返回医院参与救治。
“当时这位病人已经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选择回来战斗。当时医院、医护人员都进行了准备和防护,她却被感染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邱海华哽咽着说。
1月19日,夏思思突然感到乏力,并出现发热症状,很快住院治疗。2月23日清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一个多月的夏思思,生命的刻度定格在了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