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何要“十年禁渔”

2020-08-22

商店是女儿开的。陈明安从去年停止在巢湖捕捞后,就在帮女儿打理商店。1966年,陈明安从老家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来到巢湖,担任渔业队长,平时在巢湖里捕捞打鱼,也曾到过上海崇明岛捕捞鳗苗。“几年前,一年能有6万块收入。”一条渔船撑起一个家,凭借捕捞收入,陈明安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1999年还在巢湖市买了房,定居下来。

“从去年开始,渔政部门就宣传从2020年禁渔十年,我就没再下过湖。”陈明安的渔船上交后,拿到了28万元补贴。“年纪大了,用这笔钱养老吧。”

在巢湖捕了半辈子鱼,陈明安有些不舍。“现在一下子说不给捕鱼了,心里确实有点难受。”他话锋一转,“但我非常理解,禁捕也是为了巢湖能更好一点。这些年巢湖几十斤、上百斤的大鱼基本捕不到,是应该给巢湖休整休整了。”

巢湖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2016—2018年,巢湖特产毛鱼、银鱼、虾、大鱼等主要品种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毛鱼从2016年的15735吨下降到7627吨,银鱼从678吨下降到567吨,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大鱼则从4637吨下滑到2962吨。

“早在1984年,巢湖就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率先实施了季节性封湖禁捕期制度,已经坚持了30多年。”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主任范军说,三十多年来,巢湖的季节性封湖禁捕和近年来的增殖放流,让巢湖的渔业资源得以恢复。从当初最低年捕捞量3000吨,稳定在了两万吨左右。但因为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的影响,巢湖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种也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表现就是巢湖小鱼小虾多了,大鱼少了。”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杨严鸥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他告诉记者“巢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年,连续10年禁捕,将保证鱼类2~3个世代的繁衍,这样有助于巢湖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加速恢复。”在他看来,以前巢湖是季节性禁渔,但有些鱼还没长大就被捕捞,效果不明显。“比如花鲢,主要以蓝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季节性禁渔不能保证花鲢长大,对水体的净化显现不出来,这也是巢湖蓝藻不能根治的原因之一。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十年禁渔,以自然的方法和节奏‘休养生息’,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严鸥说,巢湖是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巢湖的生态问题,关系着长江水系的生态安全。“所以,无论从生态修复方面,还是环境保护、蓝藻治理方面,巢湖禁捕退捕工作都是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在2013年就提出“十年禁渔”的建议。得知巢湖率先全域十年禁渔,曹文宣非常高兴,“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农民带头实行了土地承包制,现在又在整个长江流域率先禁渔,带了个好头。巢湖休渔不但保护了鱼,也保护了水,保护了生态。”曹文宣建议,水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应成为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应该和地方政府的河长制、湖长制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光要对水质变坏负责任,渔业资源遭到破坏了也要负责任。我希望能看到巢湖休渔工作顺利开展,更希望看到休渔的效果。”

责任编辑:付丹丹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