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会

2020-10-10

问:我们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蒙:现在我们能看到一种现象,在网络上搜索《红楼梦》,可能前五页搜到的都不是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而是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搜《三国志》,也不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写的史书,几乎都是游戏。跟看影视剧、玩游戏、玩社交媒体的人相比,今天还在大量阅读名著的人,可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大。但我对文学的认知、对书写的认知却并不悲观。我觉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主要手段,文学是提升思维的方式。孟子说,眼能看、耳能听,但只有心灵才能思维。所有的艺术形态中,最不直观的就是文学。但文学的思维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从这点来看,它万古长青,而各种唱衰阅读、唱衰文学的说法只能暴露唱衰者的浅薄鄙陋。

魏玉山: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近几年来图书阅读率维持在59.0%左右的水平,几乎没有增长,与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79%以上的接触率相比,明显偏低。从阅读时长来看,成年人每天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100分钟,而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读时长不足30分钟,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数字阅读增长与纸质阅读下降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问:怎样看待这一种变化?

魏玉山: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阅读的喜悦”和“读书的忧伤”。从广义上来理解,读书、读报纸、读手机都是阅读。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可供阅读的介质和媒体越来越丰富、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比过去及时、丰富了很多,某种程度上消弭了以往城乡之间、甚至文化程度不同造成的差距。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读书的忧伤。很多人每天不停翻看手机,能完整读完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新媒体传递的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即使它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阅读也是浮躁的,在不停地切换“频道”时,对知识的深度学习、系统化掌握是有困难的。虽然暂时还没有调查和实验数据支撑,但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对人的思维方式肯定会产生影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看得多、思考得少,信息多、知识少,“罔”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对青少年的影响会很大。

黄志坚:电子阅读以及深阅读的碎片化,确实对我们图书出版业会造成巨大的,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影响。但是,由此来判定我们的阅读环境,则很难简单地作出“好”或“坏”的回答。“好”或“坏”,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一方面,碎片化阅读确实可能稀释思考的深刻性,削弱注意力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它也加快了阅读的更新换代、充分共享,打破了传统读书的时空限制。图书出版业应对得当、化危为机,可以打开新的天地,凤凰涅槃;进退无据、随波逐流,可能丧失自我特质,难以为继。

关键是我们要将“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转换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人才团队;同时,始终坚守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本质和严把导向、提高质量的底线,用我们的选题、编著、翻译、审读等等专业能力,把关、甄选、提炼、浓缩,把可信认知的最大共识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行、销售和传播、推送到阅读者手中或眼中,这也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蒙:近年来,我对网络出版、电子书籍和新媒体的崛起一向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应邀参加过一些活动。但是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假的消息、刺激性的标题、耸人听闻的内容太多,谈论问题也是一种非理性甚至辱骂的方式,一股子戾气。有人冒充我在网上写关于老同学老战友的文章,事实上我从来没写过。我自己看手机的时间也相当的多,但是真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比较少。所有的电子阅读,包括电脑阅读、手机阅读,充其量都只能算是一种浏览,不是真正的阅读。我觉得,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在知识分子的群体里面,还是要适当多一些纸质书籍的阅读,多一些硬读、苦读、攻读。

责任编辑:付丹丹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