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保险业大有可为
在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被作为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足见其重要性。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这些领域均与保险行业的主体业务密切相关,意味着保险业在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方面将大有可为。
国际经验表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其保障水平不仅体现出一国经济的发展状态,百姓保险意识的水准,而且还会为这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创造出巨大的内需能量和市场动力。这是因为,养老、医疗健康等保险需求属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刚需保障部分。虽然就规模而言,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涵盖医疗健康养老的人身险保费收入达3.1万亿元,占保险业的74.1%;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占保险业的85.5%。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有高质量拉动内需的能力。
一般而言,衡量一个保险市场的成熟度,大约包括渗透率、市场需求、供给能力等多个指标,但我国保险市场的这些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渗透率,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排名为第38位和第46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从市场需求看,尽管近年来社会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但保险尚未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五分之一的人拥有长期寿险保单。
从某种意义上讲,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发展空间。保险业要再上层楼,亟待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在养老、健康、医疗等刚需保障领域做好供给和服务。目前商业保险产品数量虽然不少,但与百姓的需求仍有距离,主要是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同质化趋向明显,无法较快而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儿童、新业态从业人员风险特征的产品供给不足。做好养老、健康、医疗等刚需保障领域的供给和服务,不仅是当下保险机构的重要任务,更是保险业在扩大内需中能够进一步提升能量的重要路径。以养老市场为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亿多,如何满足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服务能力、理赔管理、风险调节等方面提升供给质量,将是保险行业越来越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要用创新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承办医疗健康等社保项目,激发百姓更多的保险消费需求。在大病保障水平排在全国前列的浙江金华,中国人寿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出“选缴保费法”,即在基本社保的基础上,个人再自愿缴费增保。增加的部分比纯粹商保价格低,但条款一样,比当下诸多城市推出的单纯由财政补贴的“惠民保”含有更多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政企结合的保障方式最终会诱发出更多自发的市场需求。应该说,保险公司经办地方政府大病医疗保障由来已久,曾出现过中国人保健康的湛江经验、太平洋保险的太仓经验和中国人寿的洛阳经验等。面对扩大内需的新机遇,保险公司亟待尝试更多的政企结合创新模式,才可能进一步打开新的内需增量空间。
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正如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所言,我国人身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也是全球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