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命“摆渡人”——记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一位50多岁的患者躺在转运担架床上,向白焕强和同事们竖起大拇指,频频点头致谢。从2月12日在武汉转运患者以来,这样的情景不断上演,让白焕强和同事们备受鼓舞。
青海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共有10名队员,有医生、司机、退伍军人,年龄最小的队员只有22岁。他们在武汉承担着转运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患者的特殊任务。
“很多重症病人完全无法走路,甚至处于插管昏迷状态,只能用担架抬上救护车。”转运队队长王海涛说,“我们一边转运,一边为他们加油,全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陪他们一起迈过生命中的这道坎。”
看似简单的转运,其实需要很高的急救水平。尤其转运插管患者,转运队员们不仅要做好自身防护,还要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每一步都生死攸关。
救护车颠簸过大,极易导致病人呼吸受阻,出现危险。有时,院内转运短短的1公里,救护车就要开上5分钟。车内空间逼仄,队员们零距离接触患者,稍有漏洞就容易感染。
“我们运送的患者基本是老年人,伴有多种并发症,加上病毒造成的伤害,身体状态非常差。”青海省红十字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学军说,在转运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时刻监测心率情况、呼吸机的参数。
“有一次,运送一位戴着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氧气表突然开始报警,患者血氧饱和度掉到70%多。我们立即给他换上救护车内的氧气,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才慢慢恢复正常。”白焕强说,运转过程中,大家一刻也不敢放松。
队长王海涛当过临床医生,参加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救援行动,救援救护经验丰富。但刚到武汉时,他也难免紧张:“自然灾害救援中,你可以预测到身边危险;但疫情中,病毒无处不在。”
29岁的张春华第一次参加大型救援工作。“第一次转运病人时我有点害怕,不敢靠近。身边队友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让我很受触动。”张春华说,相比那些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医务人员,“我们有啥好怕的?”
但他们最怕的,是家人担心。张春华一直没告诉家人自己在武汉。“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直到单位去家里慰问,家人才知道。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现在每天拿着手机等儿子从前方报平安,这时候肯定要舍小家为大家。”张春华的父亲张富平说。
为节省防护物资,队员们穿着成人尿不湿。上班前,大家也会刻意少吃或不吃东西。为了充饥,他们选择喝术能饮料。“这是给手术后的患者保证能量的补给品,一瓶饮料下肚,开一天车也不会有饥饿感。”王海涛说。
“近距离和病人接触,必须做好三级防护,手套也要戴两三层。”白焕强说,工作时间久了,摘了手套后,大家的手都是紫的,手腕上也有深深的勒痕,肿起来像“戴了个镯子”。
截至3月17日,救护转运队共转运患者2406人。其中危重症患者580人,重症患者1789人,轻症患者5人,出院患者32人。“最近住院转运病人数量明显减少,出院的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迈向胜利。”白焕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