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鲁曼(上)、徐大勇在接受交汇点虚拟主播汇汇的在线访谈。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云访谈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来自农业农村一线的代表委员们热议,要继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我们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
主持人:近年来,你们在哪些方面感受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业农村的发展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鲁曼:农村创业这10年,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10年前,大学毕业,我和丈夫放弃大城市的白领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扎根农业,一心钻研火鸡生态养殖。2015年“双11”当天我们销售额突破480万元,2016年我们火鸡销售市场份额已达到全国市场的1/3。近年来,我们以互联网销售为重点,通过引进火鸡屠宰线,进行火鸡的加工再销售,丰富销售的产品种类,更带动了当地就业,与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果实。
徐大勇: 近年来,连云港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保障,建议在完成脱贫攻坚后设立3-5年的巩固期,这期间人员不散、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顺利转变。
主持人:两位扎根土地,请你们谈谈如何创新驱动,带领更多人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鲁曼:为“奔小康”强筋健骨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最大的主体还是人。乡村振兴,必须有“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不仅仅限于职业农民,更需要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形成集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我曾到一些农业院校调研,发现一些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教给学生农业技术,很少有产业整合的相关课程。而在商学院里,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管理案例,却很少有涉及农学的实践案例。提高农村的吸引力,需要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村创业者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适度授权,比如让涉农龙头企业牵头,探索形成众创机制,带动更多人投身农村创业。
徐大勇:建议立足地方实际,依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项目振兴,创新发展,打造地方产业,让小康路持续“有奔头”。
我建议,首先,继续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允许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其次,构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此外,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继续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政策,严格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将新产生的返贫户及时纳入扶贫体系,落实精准帮扶。
主持人:你们认为,应如何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小康成色,促进“老乡”持续增收?
鲁曼:以我调研的盐城建湖县恒济镇恒东村为例,作为苏北农村住房改造的试点,这里目前已有200多户村民告别破旧老屋,搬进新居,日子“焕然一新”。但住得好的同时,如何让钱袋子鼓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亟待迈出的“关键一步”。
调研中有村民困惑,当地有丰富的土特产,但却不知道怎么销售。还有村民提到,当地上下游供应链、渠道不太畅通,特别是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造成了很多农产品滞销。提高小康成色,需要引入新技术,以信息化手段为村民增收拓渠道。建议我省农村要紧抓互联网技术和物流业的发展机遇,迅速发展农村电商,尤其关注最近发展的“直播业”,这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徐大勇:下一步,我们要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去”和“走下去”。“走出去”就是与上游科研院所对接,引进适宜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走下去”就是深入农村将新品种新技术送给农民。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科院大力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花样”。例如,大力推广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以及杂果蔬菜花卉等品种,带动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增收致富。“走出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盼头,2019年上半年,连云港农产品出口额达2.93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连云港与法国、南非、保加利亚、美国、乌克兰、越南开展技术合作,食用菌生产装备远销海内外。
主持人:未来,发展乡村振兴还有哪些机遇?“农业农村”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再丰收”?
鲁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目前农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未全面推开,导致产品品质难以有效稳定控制,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其次,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议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能够进县城,形成支柱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产业链发展,与民营创业企业形成互动。
徐大勇:要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契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次,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高标准推进生态养殖和“厕所革命”。此外,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加快推进孕育乡村社会良好风尚,积极引导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