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葛世伦
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为行业培养人才、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是江苏科技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亮点纷呈:获批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最新热点论文数量排全国高校38位;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参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专利银奖1项,专利转让位列全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23名,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142位,在江苏省2019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中,被评定为“第一等次”。面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以及疫情所带来的线上线下教育变革,学校树立发展信心,坚持办学定力,强化办学特色,进位争先,以“等不起”的发展紧迫感,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锁定目标,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
长期以来,江苏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船舶、海洋、蚕桑”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船舶、蚕桑在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船舶”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最为齐全、行业系统内毕业生最多、服务船舶行业的定位始终坚持不变。作为中国船舶及配套工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校将持续保持船舶相关学科专业多、整体优势强、培养人才多等特色优势,还要努力做到行业技术贡献度大、逐步从支撑行业发展上升到引领行业发展。
“海洋”特色主要体现在:抢抓“海洋强国”战略,立足海洋,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跟踪行业需求,重点研发行业急需的国内外领先技术,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江苏海洋强省建设。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感知等方面聚力作为,形成自己的特色。
“蚕桑”特色主要体现在:蚕桑种质资源的培育开发、推广应用,保存有世界最为完整的蚕桑种质资源库,作为蚕桑科技的国家基地,学校将进一步强化蚕桑种质资源培育开发推广应用领先地位,加大蚕桑人才培养力度,扩展生命健康产业,为学校蚕桑特色注入新的内涵。
我们将坚定特色发展的办学自信,做优做特,做深做精。我们坚信:做到极致,就是一流。
开工蓄势,提振发展精气神
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船舶海洋蚕桑特色进一步彰显,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面对区位、学科平台和资源投入上的优势不足,我们着力提振全校师生的“精、气、神”,激发潜力、潜能,让岗位成就事业,让干部担当作为。
学校以制度设计为牵引,激发潜力潜能,让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一是启动职员制改革,突出分类聘用,分类评价,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明确各类人员聘期岗位基本职责与关键绩效指标,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岗位聘用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各类岗位定位与特色的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深入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工作,探索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认定办法,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人尽其才、适应发展的职称评价制度体系。二是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突出成果,强化考核,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深蓝人才工程”,重点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后备力量。以团队为依托,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探索青年教师工程和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三是强化重点工作四项机制。实施目标考核机制、重点工作督查机制、问责机制和首问负责机制等四项机制,确保年度重点工作落实。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各类改革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打造精干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关,优化机构设置。
向心运动,抢抓发展机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学校从新一代技术革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船舶、海洋、蚕桑产业发展以及疫情对社会经济管理和经济产业的影响等外部环境深入分析中结合实际,抢抓一切可能的机遇,高起点谋划学校“十四五”规划,快速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根植船舶行业的优势,与船舶行业深化人才培养协同,知名船企中,近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我校,江苏省船舶中小企业1/3强由我校毕业生创办,毕业生扎根船舶行业和海洋、国防事业,涌现出国产航母、核潜艇、邮轮、极地邮轮总建造师、总工程师等行业精英。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高度认可,造就了一大批彰显“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江科大特质的优秀校友。
2020年是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西迁镇江办学50周年,又是学校新校区搬迁启用的“喜迁”之年。学校党委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党建创新,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担当;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通过“育海器,铸船魂”,激发学生兴船报国意识,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体系,坚持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探索校城融合发展、校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深度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全力书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葛世伦
(作者系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