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数字背后:加速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编者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一市党报今起联合推出“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系列报道,梳理回顾长三角区域落实国家战略的进展与成绩,反映各地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新举措、新进展。
最近,沪苏两地交界处的元荡水系南岸,刚刚长出一抹“新绿”:2.4公里的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今年9月底就将完工。
青浦、吴江两地施工单位清晰记得,今年三四月份,大家戴着口罩,一边平整土地,一边统一图纸的情形。当时项目经理跨过省界,只要互相在“健康云”上登记,依靠长三角联防联控机制筑起的铜墙铁壁,便可顺畅通行。
如今,“新绿”正引来“新脑”。全长23公里的元荡生态岸线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贯通,受此吸引,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计划在这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落户。
湖畔新绿、跨界新路、规划新图,以及沿湖即将激荡的创新火花,无不折射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度。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统一思想、统筹谋划,通过一个个有形和无形的关键节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各个层面上加快落地实施。
1个二维码之下的激活作用
长三角地区,很多习惯跨省往来的人们,对年初那段时光记忆犹新。不少长三角人说他们最欣喜的一刻,就是在省界道口亮出自己的“健康码”,对方省市的防疫工作人员点头确认之时。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国各地生产生活的正常节奏。对长三角三省一市而言,一方面人口高频流动,防控压力大;另一方面联系千丝万缕,地相近、人相亲,人们盼着因疫情带来的阻隔能尽快畅通。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一次轻微的点头动作,背后是三省一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不懈努力。疫情初期阶段,三省一市就研究建立“7+5”项工作机制和协同事项,迅速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三省一市重点围绕加强联防联控和畅通区域人流物流,实施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人员信息通报、省际协调事项协办单制度、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保障供应和恢复生产的人员物资通行便利等七个协同合作机制。
协同推进复工复产阶段,三省一市积极落实“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招工用工信息共享等五项合作事项。在此期间,上海共协调300多家本地企业复工或优先保障供应,为苏浙皖三省提供产业链配套;苏浙皖三省共协调200多家当地企业复工为上海提供产业链配套。
“从上海到浙江只要一个码,不要小看这种便利性。”浙江湖州,今年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特地用这个例子,来解释一体化的深层问题。“这种便利性会大大刺激来来往往的需求,摩擦系数降低,很多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来来往往中也会激发思想、激发创新。”
数据印证经济学家的预测。今年上半年,作为中国经济最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长三角地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经济加快复苏,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同比进一步提升。
125次拜访中的创新交往
南京市玄武大道699号,这家单位的访客登记显示,近5年来从上海来的各方面调研团组,已经来过125批次。
那里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也是长三角集合科技力量,提供先进科学技术供给的前沿阵地。近期,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完成基础研究突破的新技术,在南京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继而在青海的风电产业投入使用,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125次的登门拜访,密集交往中踏出的是一条携手科技攻关之路。兼具人才、科技、产业优势的长三角地区,加速形成创新合力之后,不仅带来自身发展动能,更能为全国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从安徽合肥,到上海张江,长三角一西一东,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加紧建设,它们遥相呼应,跨越距离障碍、冲破制度瓶颈。《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
“合肥重点布局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上海着力于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布局功能细分化明显,有利于展开合作,协同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安徽省相关研究专家指出。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长三角正厚植创新土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介绍,今年长三角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速,三省一市加快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优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等重点毗邻区、园区,正成为创新成果跨区域快速转化、要素资源多向流动的创新热土。
这片土壤,还有来自重大改革任务的新支撑。今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顺利落地,上交所主动布局,在长三角区域建立了23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截至今年7月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共178家申报科创板,占全国的43.3%;已挂牌上市65家,占全国的45.5%。
268万件事背后的制度创新
一年多前,在安徽芜湖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一网通办”的电子政务系统正式宣布开通上线,实现50余项事项服务跨省办理。
截至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办件已超268万件,其中法人事项办件30多万件,个人办件238万余件。近年来,三省一市各自探索,形成大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进经验,而“一网”连接四地,又是在更深层面问计的改革突破。当改革举措落地,省界之间无形的制度障碍打破,获得感能够覆盖长三角地区每一位有需求的居民,也对外打出长三角一流的营商环境品牌,提升海内外各方人才在长三角工作生活的便利度与舒适度。
近期,一系列充满“民生体感”的改革举措正在长三角地区加速实施。三省一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以来,长三角区域内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截至2020年7月底,门诊直接结算总量已超153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3.7亿元,为全国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生态环保领域,三省一市配合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控实施方案》,联合制定《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2019-2022)》,加强区域联合执法。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7.5%;3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及以上比例达85.9%,较2015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先手棋,聚焦制度创新率先突破,目前14项措施已经发布实施,另有16项正在积极推进。这几天,示范区正紧锣密鼓,筹备一场创新色彩浓厚的“开发者大会”。“我们将充分体现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业界共治理念,传播新理念、构建新机制、整合新资源,面向国内国外,充分展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特征。”示范区执委会负责人表示。
解放日报记者 徐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