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2020-09-19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的冯梦龙村,有一处蓝莓采摘园。走进其中,清香馥郁,一簇簇蓝紫色的浆果被薄薄的白色果粉包裹,挂在枝头“绽放”,十分诱人。9月中旬,这里蓝莓的收获期已近尾声,游客们的热情却依旧不减,早上9点刚过,园子里便热闹起来。

这片蓝莓园的“主人”叫李志峰,是苏州市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之一。大学毕业后,李志峰就一直从事农业工作。2016年,他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冯梦龙村,成立了苏州忆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蓝莓、彩色苗木以及盆栽种苗的研发、培育及销售。

“现在搞农业,不再只是传统的种地,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要着手。”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李志峰十分感慨。2016年,他参加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新型职业农名培训,当年10月便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而除了拿证,最令李志峰感到欣喜的是,培训中他结识了多位专家学者,后来这些专家大多都被聘请为公司的专业顾问,定期开展跟踪回访,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兴业支持和技术指导。2016年底的一次教学回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教授李寿田专程来到公司现场指导,对盆栽种苗的基质配方进行了优化。从那以后,李志峰的盆栽种苗长势提高近30%,成本降低了50%。2018年,他还作为相城区的派驻农业技术专家,前往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参与扶贫工作,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强化人才支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指定院校之一,凭借丰富的培训经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高标准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打造培育平台。

“相对来说,技术容易学到,而管理、经营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过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蔡健说,学校所承担的,是通过理论、实践指导,帮助学员们开拓眼界、改变观念,全面提升学员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更多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6月11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三港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授牌其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成为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吴江分院。这是苏州农职院在苏州范围内授牌的第一家分院,将对职业农民实行动态化管理,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出更大贡献。

“公司从2017年开始就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前来培训的学员提供现代农业方面的实训机会。”苏州三港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春介绍。

无锡农博园、太仓市东林村农机合作社、常熟蒋巷村……多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苏南地区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与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产业示范园、家庭农场等结对合作开展培训与实训。

“学校始终坚持理论、实践1:1的教学模式,采用6天线下加20小时‘云上智农’客户端线上的课程安排。”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王勋介绍,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学校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的需求,形成了农业院校“分段培养—农学融合”、农民社区学院“现场教学—跟踪指导”和田间课堂“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教学方式,采用应用导向、课证融通、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真正实现了“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切实提升培训质量。

此外,凭借涉农专业的资源优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放眼全国,成功与西部多个地区进行农业培训对接,包括贵州、陕西、广西等多个地方。在对西部地区的助贫帮扶工作中,学校通过举办品牌建设、农技人员能力提升、高素质领军人才、技术骨干、水产等一系列培训班,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水平,为西部地区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思路和样本。

“学校致力于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融合,形成了以‘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为特征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新模式,取得显著效果。”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振陆说,到目前为止,学校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近3000人。今后,学院将围绕做大做强高素质农民定向培育、做优做特在岗农民孵化提升、深入推进职业农民培育配套等,进一步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新途径,扩大培育规模,完善培育载体平台,进一步提升培育水平,让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雷 霆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