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为钥,开启高效能“栖霞之治”
编者按 近年来,栖霞区委、区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网格化治理、不见面审批、全科政务等一批首创经验做法走向全国,栖霞社会治理改革实践入选“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该区逐步探索出“管理机制系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治理手段智能化、规范要求标准化”的改革路径,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高品质生活。今日起,《南京观察》推出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十年砥砺再出发”的栖霞样本,展示基层治理改革的最新探索和成果。
燕子矶头望,波涛日夜流。昔日“化工围城”的污染重镇变身宜居新城,当年的城郊结合部已是城市东部新中心。激浊扬清,由乱而治。以2010年壮士断腕的“小化工整治”和刀刃向内的“网格化治理”为发端,栖霞砥砺创新,用改革之钥,打破空间瓶颈、解开治理症结,开启发展新局面,迄今走过10年历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两年将栖霞列为全国唯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调研基地,一批“栖霞经验”享誉全国。“栖霞之治”正成为基层探路高效能治理的生动样本。
网格迭代
与时俱进写就“善治样本”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当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网格化治理”,而这张“网”的首创者就是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10年前,孙金娣赴任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首日,“隔壁”小区居民到区里上访,街道办事处却事先“浑然不觉”。痛定思痛,一项“网格化”的创举强力推进,变条块分治为网格集成,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
“一家一家敲门走访,一开始吃了不少闭门羹。当年的辛苦如今结出了果实,很多居民都成了多年的老朋友。”仙林街道党群中心办公室主任郝智慧,10年前是仙鹤社区书记,成了第一批网格员。如今“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突发事件不出街道”的目标已成现实,仙林街道迄今十年“零上访”。
“仙林模式”享誉全国,但自我革新未曾止步。今年初,该街道在网格里“画起了圈”,在居民小区、商业街区、驻街高校、驻街企业等10类主体中成立“一家亲·同心园”组织,选派机关优秀骨干力量担任“园长”,把业委会、物业公司、开发商、志愿者、社区民警等治理力量攥指成拳,一个“圆心”聚起一帮人。
头雁振翅,激起改革的“雁阵效应”。栖霞区积极探索“网格化+”系列治理新模式。尧化街道的“全要素网格”,通过“1+N”的全面升级,实现网格+执法格+警格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马群街道正在开展“网格化+积分制”创新试点,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得积分兑换“福利”。栖霞区司法局研发了网格员专用微信小程序,“网格化+调解”,让更多矛盾消弭于萌芽状态……社会治理体系从破到立,社会秩序由乱到治,“小网格”构建起基层善治“大格局”。
“我在线下是网格员,在云社区里是管理员,我们更忙了,居民更方便了。”栖霞街道炼油厂社区社工吕福星说。治理改革让他们角色更新,社区里的“掌上云社区”已经加满了六个微信群,更多年轻人积极发声参与,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疫情防控社区人手不足,在群里一号召,一天就来了近60名志愿者。”她称赞的“治理利器”,是该区2016年起探索的治理新模式——“掌上云社区”。目前,云社区已实现全区120余社区全覆盖,1045个微信群里在线人数超20万。这一实践先后荣获首届“长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典型经验在石家庄桥西区、内蒙古赤峰市成功复制推广。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水平的一场大考。相比于别的地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双线决胜”,栖霞区则是连打四场硬仗,作为大学城所在地和南京国际化程度最高地区,既要防止外国疫情输入,又要保障高校有序复学。“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双方赋能,织密了守护百姓平安的“天罗地网”。经此一役,“栖霞经验”成为江苏“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经验的最好注脚。
改革集成
高效治理彰显“最优服务”
10月19日,南京首家“长三角一网通办”企业在栖霞诞生。江苏宁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到栖霞区行政审批局“一网通办”专窗“远程开户”——在盐城建湖开办了一家企业。
类似的“率先破冰”“首吃螃蟹”,在栖霞已成常态。2017年4月27日,栖霞区开发的“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申领)”系统上线,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在尧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诞生。
“在栖霞办事不烦神、很简单。”办事窗口市民最直观感受的背后,是该区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以建设营商环境最佳区为目标,对传统基层政务运行机制和治理模式大刀阔斧的革弊出新,“让数据多跑路、让科技来把关、让群众少跑腿”已成为改革共识。2018年,栖霞的“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被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评为典型经验做法,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推广。
尧化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墙上三行大字格外醒目——“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5个全科窗口后面,有16名全科社工在忙碌,提供134项政务服务的一窗式办理,每个人都对所有事项门清。”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2013年首倡“全科政务”以来,这里保持的纪录是:办件10余万件,限时办结率及服务现场评价满意率均达100%。
“尧化纪录”只是栖霞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今,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每个全科窗口可受理18个部门348个事项,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窗口全科率达90%。社保民政、商事登记、远程查档等服务事项全面实现区街联网联办,群众可在任意服务中心就近申请、就近取件或申请快递投送。该区已成为首个国家级“全科政务”服务标准示范点。
“从线上办事不见面,到线下办理便利化,我们都在不断探索更优方案。”栖霞区行政审批局办公室主任胡万兵介绍,作为“宁满意”工程“个人生命周期一件事”试点区,今年该区实现了61个事项“一窗通办”,“以前老人办退休事项要跑8个部门,交32分材料。现在是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递交材料,一张表上填完。”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全国政务服务第三方评估成果发布会上,栖霞区荣膺全国政务服务优秀案例“双冠王”:“工程项目审批改革”获“智慧赋能金数奖”,“企业登记服务便利化改革”获“服务优化金流奖”。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构筑宜居宜业生态,高效能治理下的“栖霞服务”品牌,不仅连连收获“金杯”,更赢得近悦远来的“口碑”。4月20日签约,5天后注册完成,50天后装修完成,2个月后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开业……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点赞的“栖霞速度”已成栖霞招商的一段佳话。让仙林街道和园社区书记潘家燕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是,南京大学引进人才时,总会邀请他到他们的“家属区”——和园社区来看看,“这里有最好的生活配套,最优的社区服务”。
三区协同
产城融合释放“乘数效应”
日前,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栖霞排名第41位,比去年上升33位。快速跃升的“栖霞现象”引发关注。
迈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跑马圈地”的外延式扩展转向“以亩产论英雄”的内涵式发展,动能转换、区域竞合,栖霞优势凸显。以系统思维统筹行政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发展,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党工委书记黎辉指出,要充分发挥仙林大学城创新圈、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圈、栖霞行政区孵化圈“三圈融合”的发展优势,实现“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的创新路径。
8月初,312国道南京市栖霞段标识牌更换一新,这里正式更名为“智谷大道”。中国(南京)智谷建设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栖霞建设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以地标产业命名城市中轴,这条“智谷大道”贯穿行政区、大学城和经开区,两侧分布着新港高新园、栖霞高新区为龙头的10余家科技园区,科创载体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90家,核心产业规模占全市七成。三区协同、资源聚合,托举产业地标,栖霞已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区域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科研创新能力最强、综合配套环境最优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针对区内高校多、企业多、但技术成果供需匹配难等现状,栖霞区科技局探索“市场撮合”成果转化路径,推出了“霞科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国内首创“校地三方协同创新体系”,形成融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集评估、发布、查询、撮合、交易、路演、中介、金融于一体的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栖霞区科技局副局长吴翔介绍,2018年8月运行以来,这一平台累计统筹科技成果2万余项,有效服务企业达3千多家,签订在线技术交易合同176项,实现交易金额1.53亿元。
除了线上24小时在线“撮合”,栖霞的“校地融合”线下也用足了“铁脚板”的功夫,建立区领导对接高校联系点制度,19名四套班子领导对接驻宁、驻区22所高校,区相关部门、街道、园区精准对接驻宁高校100个院系专业和4所驻区科研院所。仙林大学城升级科技城,“智慧核”“磁力场”效应凸显。截至去年底,南大双创示范基地在仙林大学城内累计引进企业148家,去年在园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营业收入1.6亿多元;22家“南大系”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政产学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园区……
锐意改革筑就“先发优势”,如何将资源聚集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争先进位的“发展胜势”?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三区融合、协同发展上更加聚力。加强校地院企对接,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乘势而上,为栖霞新一轮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报记者 仇惠栋
本报通讯员 焦 健 马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