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今天,怎样弘扬红岩精神

2020-11-07

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初心使命永驻心间。近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文博研究员朱军来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围绕红岩精神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

从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主要培育者、丰富内涵、重要地位、重大作用五个方面,朱军全面阐释了红岩精神,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充分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深刻论述了红岩精神在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政德培育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伟大实践培育出红岩精神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伟大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马克思主义光辉、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的伟大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对红岩精神的理解,是从文艺作品开始的。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红岩精神和红岩文艺作品是不能画等号的。红岩精神的培育、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朱军介绍,红岩精神产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红岩精神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9年1月到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领导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南方局坚决贯彻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成为民族抗战的坚强堡垒,发挥了红岩精神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第二阶段是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移驻南京,改为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四川省委,由吴玉章同志任书记,继续领导西南地区的党组织。第三阶段是1947年3月到1949年11月,主要是川东地下党在重庆开展的地下斗争和被捕共产党人在狱中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

董必武同志曾如此写诗赞誉红岩:“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道出红岩精神与伟大的抗日战争紧密联系。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倡导,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设立,代表中央全面领导南方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南方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红岩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可以说,红岩精神的产生是革命斗争的必然要求。红岩精神是伟大实践培育的革命精神。”

朱军介绍,红岩精神的主要培育者,是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张文彬、何功伟、罗世文、车耀先等忠诚的共产党人;是郭沫若、黄炎培、柳亚子等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革命志士。

“红色三岩”指引胜利方向

红岩是地域范畴和实践范畴的集合。朱军说,作为地域范畴的红岩,是重庆红岩嘴13号(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和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红色三岩”的总称,其代表性所在是重庆红岩村,她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

在朱军看来,抗战烽火中“红色三岩”的贡献和作用,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概括。

红岩,似一盏明灯,为迷雾中的人民指引希望的方向。在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共发行了将近3000期。她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鼓舞人民抗战到底,取得最后胜利做出杰出贡献,充分发挥了“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作用。

红岩,似一块磁铁,中共南方局积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把各阶层爱国民主力量凝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红岩,似一川清泉,滋润着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中共南方局成功营救被困于香港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夏衍、范长江、邹韬奋等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名人等800余人,茅盾同志称此次大营救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红岩,似一方基石,为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朱军介绍,正是在重庆,中共与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合作、患难与共的传统得以孕育和形成。

红岩,是一个舞台,让中国共产党从山沟沟走向大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共南方局常委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

红岩,是一座堡垒,领导了中国南方13个省市、港澳地区及海外的党组织的10余万党员。朱军指出,南方局具有高度的战斗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创造和积累了党的建设新成果、新经验,对新时代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彰显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

1961年,罗广斌的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全国掀起了“红岩热”,影响了几代中国人;1962年6月,《中国青年报》开辟“红岩精神赞”专栏,“红岩精神”的提法首次被提出。1985年,邓颖超同志再次回到红岩,回顾了南方局的光荣历史,重温了老革命家的精神风范,临行前深情题词“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红岩的故事广为流传,红岩的精神世代传承。朱军指出,红岩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红岩精神的特点则表现为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的英雄气概;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

朱军曾对310位红岩英烈的生平做了全面和仔细的研究,他发现,“有29位英烈生于1921年,牺牲于1949年,他们为党而生,为国而死,将短短28年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生于四川泸县的刘国鋕是29位烈士中的一位。刘国鋕家庭条件优越,毕业于西南联大,为了党的事业,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1948年4月,在因《挺进报》事件被捕后,家人多方营救他,接受了钱财的特务甚至同意,只要刘国鋕写一份悔过书就释放他。但对党无比忠诚的刘国鋕却拒绝了,他动情地说:“我死了,有党在我等于没有死;我如果背叛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1949年11月27日,刘国鋕在白公馆英勇就义。“刘国鋕、张露萍、江姐、小萝卜头等红岩英烈的革命精神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至今还在发出鼓舞我们不断奋进的耀眼光芒。”朱军说。

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岩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阵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基因、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红色钙片。在新的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时代内涵,传承弘扬红岩精神,让初心使命永驻心间。

本报记者 于 锋

本报实习生 刘 妍

责任编辑: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