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扶贫新路 沭阳教育“洼地”崛起
十年,如东沭阳两县南北挂钩,创造了教育扶贫的成功典范。
十年,沭阳如东两地合作办学,探索出优质教育的跨越路径。
谋小康之业,筑教育之基。在拥有200万人口的经济薄弱县,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从“教育洼地”向优质教育跨越的发展之路,是摆在沭阳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道“时代命题”。
2010年,沭阳县委、县政府的深谋远虑与如东县委、县政府的宽广胸怀,让两县站到“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的战略制高点,以资源共享为保证,以优惠政策作支撑,签订《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如东派出以周桂官为首的如东支教团队,沭阳按照四星级高中标准新建了沭阳如东中学,并制定从“好起来”到“强起来”的沭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路线图”。一盘“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优质教育发展战略新棋局,在沭阳大地悄然展开。
“外引内培名校名师,南北挂钩合作办学,不仅为沭阳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教育扶贫‘方案’,同时也为调速换挡中的沭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表示,“从合作兴建沭阳如东中学到激发全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教育强县的责任使命,更是为党育人的时代重任,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最大的民生情怀。”
以“支教团队”激活力、以“担当精神”强动力。十年来,沭阳如东中学立足“优质教育资源互通,优秀教育团队联动、优化教育模式构建”的发展理念,实现了10年办学,8年高考本科达线率从84%升至98%、稳居全市第一的骄人成绩,树起了沭阳优质教育的新标杆。与此同时,在“如东教育模式”的带动下,沭阳县推动普通高中竞相发展、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成功实现沭阳教育“洼地崛起”,成为苏北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县高考成绩连续9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标“新”立“毅”树优质标杆
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驰而不息地加以推进。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先扶智,教育是割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走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不仅仅关系解决沭阳眼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更关系教育“本质”的发展高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引进来,打造“苏北一流,全省第一方阵”的标杆性名校,沭阳县委县政府为“教育洼地”标注了新的发展坐标。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共建”战略框架下,沭阳如东两县签订《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沭阳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的“发令枪”正式打响,沭阳如东中学正式破土动工。
办一所优质高中,不仅需要超前谋划的硬件“纬度”,更需要深谙教育本质的软件“经度”。2009年12月底,如东县组建了以刚刚办理退休手续、时任如东县政协督导员、县教育党工委书记周桂官为首的支教团队,以“办苏北一流的优质高中”之毅,开启了赴沭阳扶贫助学之旅,为沭阳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虽然支教之路挑战重重,但发展之路收获满满。”现年71岁的沭阳如东中学校长周桂官坦言,“按照省四星级标准高起点建设的沭阳如东中学,一开始就肩负着支教扶贫创建苏北一流名校的使命任务,压力和动力同在。”
一边是学校建设和教师团队组建的进度与难度,一边是沭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呼声和期盼。2010年1月,周桂官拿到沭阳如东中学的校舍图纸,为确保7月如期招生开学,周桂官支教团队几乎天天跑工地,催进度、抓管理、看质量,在这期间为扩充支教教师队伍,数十次往返于沭阳和如东,把工作做到了支教教师的家庭,还组织40名新教师到省如东高中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培训。“你能想象当时一位61岁的老人6个月内在工地上跑烂了3双皮鞋?在开学前一天,他和80位老师硬是靠着手提肩扛,把一包包生活用品送到学生公寓一间间宿舍里?”和他一起前来筹办学校的于树华老师动情地说。
承载着花乡人民的期盼,沭阳如东中学向着“优质教育”发力。一组数据更体现了周桂官支教团队对扶贫助学诺言的信守:2013年,沭阳如东中学首届高考本一上线率达49%、本二上线率达84%,位居当年宿迁全市第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达线7人,南京大学录取33人。2014年的高考更是创造了8项“宿迁市第一”的佳绩。2015年,该校的本科达线率从前两届的84%提升到85.4%。2020年,该校高考本一上线率高达70.5%、本二上线率高达98%,再创宿迁市历史新高。10年时间,沭阳如东中学办学规模从2010年的16个班80名教师879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80个班380名教师近5000名学生。学校更是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并成功晋升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担当精神”举“使命”旗帜
厘清路径,方可行稳致远。
“找到符合沭阳实际的教育方法,才能跟上全省优质教育发展的鼓点,而贯穿其中的,必须是‘担当精神’,这既是驱动力、凝聚力,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精神内驱力。”周桂官认为,“把‘担当’融入管理,学校的活力就会加速迸发。”
建校伊始,沭阳如东中学就秉持“担当”兴校的发展思想,把建设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扶贫办好学校的奠基工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质发展、提高质量为方向,向着“全省先进、苏北一流、全市第一”的目标发力。
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优质教育基石,是南北挂钩教育扶贫的题中之义,也是“担当精神”的具体诠释。为实现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提升,周桂官在汲取如东优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沭阳如东中学独具特色的“听课制度”“考学制度”“互评制度”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301515’课堂教学模式”等,采取校长每天巡查随机听评课、全校教师相互听课、中层以上教干推门听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范式,由此倒“逼”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研课,打造活力课堂。同时,组织教师考全国高考卷,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教师懂得怎样让自己更优秀。正是这类“倒逼式”教育教学管理,让沭阳如东中学一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我刚来支教的那几年,每一节课都至少有四五名年轻教师跟着听课。听课既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又是他们自身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2010年首批来校支教的资深数学教师张小超介绍,“在担当精神的指引下,一大批年轻老师‘熬’成了骨干教师、被‘逼’成了优秀教师。”
据统计,10年时间,该校“逼”出来3名特级教师、3名教授级高级教师、3名宿迁市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20多名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课等竞赛中获奖。同时,该校还成为“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科研基地”,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30多所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沭阳如东中学,也一跃成为苏北教育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在架构南北合作教育扶贫的沭阳方法路径大背景下,如果说沭阳如东中学倒逼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跨越发展之举,那么,“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则凸显支教的“如东担当”。
“让人民群众满意,办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做到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任、对他人和集体负责任、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任。”周桂官在谈及教育扶贫的根本使命时表示,“让学生在3年时间里做到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圆大学梦想,成国家栋梁。”
10年来,沭阳如东中学不仅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诠释了教育扶贫的担当,还通过全体教师与定点贫困户结对扶贫、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档案、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帮扶形式,对贫困生经济上多渠道予以资助,对学困生多途径予以辅导、帮助,激励家境贫寒的学子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自立自强、改变贫困、奉献社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尤其是不让一个学生在思想品德、良好习惯等方面掉队。特别暖心的是,让25位孤儿都圆了心仪大学的梦想,让人感动、感佩不已。据统计,办学10年8届高考,沭阳如东中学近9000名学生考上本科高校,高考本一达线率、生均总分连续8年位居宿迁市第一,连年荣获宿迁市政府颁发的“宿迁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特等奖”,62名学生高考成绩达清华北大录取线,24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深造,数百名学生在省市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一批批“人格健康、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担当”的优秀学子,在沭阳如东中学脱颖而出。
“如东模式”激“一池春水”
审大小而图之,衡彼己而施之,酌缓急而布之。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激发释放沭阳教育主体活力,注入良性竞争机制是推动沭阳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沭阳县教育局局长丁银川表示,“以‘如东模式’为样本,本着‘办更好教育’的宗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外交流,就能加快形成沭阳教育发展的新优势。”
从教育精神到主张、信念、模式以及教材试卷使用等互联互通,到优秀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协同发展,再到联手共建特色课程,联合对接办学等一系列沭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亮点频现,“自扫门前雪”办学思维,逐渐让位于“同饮一江水”的集体行动。“如东模式”在沭阳的复制与演绎,形成了“南北合作、筑巢引凤、借鸡下蛋、雁行引领、鲶鱼效应”的沭阳教育模式,极大地激活了沭阳教育的“一池春水”。
因势而谋。
以“如东模式”为蓝本,沭阳县实验小学依托品牌和资源优势,牵头创办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实验小学获得成功后又牵头创办沭阳南湖小学。2019年,沭阳南湖小学又牵头创办南关小学新校区。这种“名校办新校”的模式,带动了沭阳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裂变扩张,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基本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沭阳孩子得到了“更好更公平的优质教育”。
与此同时,沭阳县桑墟镇九年制学校与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南湖小学创新探索“结对办学”模式,除了在管理模式、教材使用、教学进度、教师备课、考试试卷方面实行“五统一”外,沭阳如东实验学校还在桑墟九年制学校开办实验班,让桑墟镇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全县一流学校优质教育的同时,也带动了桑墟学校老师们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顺势而为。
乘着优质教育跨越发展的春风,自2018年起,沭阳启动城区“十校联建”工程,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年来,沭阳县投入20亿元,新建7所学校,新增2.5万个学位,按照规划,2021年还将建成8所学校。
与此同时,沭阳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总投入8.95亿元,完成175所学校60.9万平方米校舍、46.8万平方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建设。对于“两类学校”建设,将其纳入“全面改薄”和“改善提升”项目规划,按照巩固提高一批、整合撤并一批的思路,编制“两类学校”建设清单,2019年实施项目67个,建筑面积7.04万平方米;2020年实施“两类学校”建设项目75个,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
正是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征途中,沭阳打出一系列“教育硬件投入”的组合拳,推出一批“教育质量提升”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2020年,沭阳全县高考二本以上达线6139人,比2016年增加1242人;二本以上达线率68.4%,比2016年增加27.2个百分点;一本达线2387人,比2016年增加1277人。2016年至2019年,沭阳县高考二本以上达线共计23170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55人,位居宿迁市之首、苏北各县市前列;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连续3年到该县集中发放录取通知书。该县获得市政府颁发的“县区高中教育质量奖”中唯一的特等奖,在“宿迁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南北合作教育扶贫不仅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带来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形成了沭阳独具特色的优质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沭阳教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沭阳高质量办好‘更好更公平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说。
筑梦领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发展所需,是民心所向。沭阳正以“民生的关切”为前行的动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书写优质教育的美好未来。 海 鸥 邹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