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南京鼓楼医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聚焦聚力“强富美高”新江苏新南京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11月7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2021—2035年发展纲要暨“十四五”规划高级专家咨询会在南京举行,包括22位“两院”院士在内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为鼓楼医院未来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大会以“立足优势聚焦高质量,谋篇布局开创新征程”为主题,宣布成立鼓楼医院发展咨询高级专家委员会。
创建于1892年的南京鼓楼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8年全国1000多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全国第十。目前,医院有海外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杰青2人、优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分会主委1人、候任主委和副主委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鼓楼医院作为江苏、南京区域龙头医院和南京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重点临床医学院,秉承疑难急危重症诊疗中心的定位,带动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服从服务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南京大学发展中守卫健康、守护人民。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出席大会并致辞。副省长陈星莺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颁发鼓楼医院发展咨询高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书,为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颁发顾问聘书,为22位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海外院士颁发委员聘书。
张敬华说,当前南京正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卫生健康领域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和五中全会最新部署,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南京将纵深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全力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高地,为卫健事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将聚焦群众需求,重点做好“均衡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融合发展”文章,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强劲支撑;将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强劲支撑。鼓楼医院作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国家试点,要继续发挥改革创新和引领示范作用,为南京市公立医院发展探新路树标杆,助力南京提升公共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我们将与鼓楼医院进一步紧密合作、一体化发展。”胡金波表示,南京大学和鼓楼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1914年鼓楼医院就是南大前身金陵大学的附属医院,目前仍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南京大学有高水平的多学科综合优势,而鼓楼医院有着强大的临床、科研和医学人才培养优势。南大和鼓楼医院协同攻关,有利于促进转化医学等交叉科学研究的发展。”胡金波说,今后将围绕“建设南京鼓楼医院为南京大学紧密型附属医院”这一规划,深度推进高等教育与医疗卫生融合发展,以体制一体化推进运行机制一体化,以人才一体化推进学科一体化,以平台一体化促进成果一体化,以师资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以资源互动一体化实现品牌提升一体化,推动鼓楼医院迈进全国医院第一方阵,为建设创新名城和健康南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认为,南京鼓楼医院要想进入国内第一方阵,不能四面开花,一定要强化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同时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此同时,南京大学也要加强对医学院和附属鼓楼医院的支持力度,名院与名校,强强联合。
鼓楼医院党委书记穆耕林介绍说,此次邀请众多专家学者来参加高级专家咨询会,主要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做学科顾问。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医院科室特聘顾问、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务,为下一步将医院建成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未来医院还将与南京大学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学科带头人、研究型人才和管理类人才;打造知名学科品牌,“今后南大引进的人才医院可以用,医院引进的人才同样南大也可以用,双向互动,相互依赖。”据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介绍,“十三五”期间,医院在发展医、教、研的同时,大力改善医疗环境,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人文医院的观念,全面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均衡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展望“十四五”、面向2035,鼓楼医院要抓牢“1项总则”,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坚持“2条工作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答好“3张考卷”,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经济运行效率;推行“4项改革”,人事、审批、后勤管理、综合考核制度改革;实现“5个突破”,政治生态优化、学科排名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攀高、空间载体拓展、医院运行体制机制提升;处理好“6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医院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临床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术活跃性和行为规范性的关系,医院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全面开启由“技术内涵型”向“技术内涵与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型,进而迈向“综合创新型”跨越式发展,与名城名校同步同行、共生共荣。
本报记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