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

2020-11-14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引导渔民退捕转产上岸,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举措。这项工作涉及渔民渔船之多、覆盖区域范围之广,是我国资源生态保护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在长江干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长江上游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织的渔船已经绝迹。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按期实现全面禁捕;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生态系统独特,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经济带时均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强调“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引导渔民退捕转产上岸,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举措。这项工作涉及渔民渔船之多、覆盖区域范围之广,是我国资源生态保护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坚持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家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呼吁长江保护。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长江禁渔并非只是为了“保护一条鱼”。判断江河湖泊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大标准:一看水、二看鱼。

“必须从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长江禁捕的重要性。”陈家宽强调。

长江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特有鱼类180多种。近年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的生态功能显著退化,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近300种。“水中大熊猫”白鳍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淡水鱼王”白鲟已连续15年未见;中华鲟野生种群基本绝迹,难以稳定自然繁殖。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

陈家宽说,洄游鱼类在维持和指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华鲟处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端,是保证和衡量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性旗舰物种。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10—11月从大海游回长江上游产卵,幼鱼次年4—5月以后陆续到达长江河口,并于9—10月游向大海。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0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尾。

陈家宽说,白鲟、中华鲟这些顶级物种的濒危,更加证明长江流域需系统性保护,“要从上中下游一起来保护”。

解决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困局

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最高峰时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近年来,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基本丧失捕捞生产价值。目前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为6450多万吨,而长江不到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从2002年以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每年3个月的禁渔制度。“但是在7月1日开捕后,许多鱼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3个月的休渔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尽,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在保护区内是永久全面禁捕,保护区以外水域暂定实施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禁捕时间为何规定为10年?于康震解释说,据测算,长江鱼类繁殖周期约3年左右,如果实施10年禁捕,多数鱼类可以完成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从而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多倍增加,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趋势。

“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已成为社会共识。”于康震说,实施长江禁捕,既是破解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的生态困境的客观要求,也是打破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竞争式捕捞导致的“公地悲剧”,改变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生计困境的有效途径,是为渔民长远利益考虑的。

当前,四川、安徽等地,很多渔民已经上岸了。他们走进工厂,或开起餐馆或成为护渔员等。农业农村部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禁捕退捕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已累计处置渔船8.4万艘、退出渔民17.97万人,完成退捕任务。退捕渔民落实社会保障16.85万人,占应纳入社保退捕渔民基数的98.54%。转产就业12.2万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5.12%。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79万艘、违规网具20.79万张。

对长江及禁捕的认识“还在路上”

“长江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说,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不可避免会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而长江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保护好长江野生鱼类,对水产养殖业意义重大。

陈家宽说,长江流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对长江以及长江禁捕的认识都“还在路上”。

“比如长江实施禁捕后,部分渔船挪到长江口水域捕鱼。”陈家宽说,长江口是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处,洄游鱼类在这里适应、育肥等。考虑到长江系统性保护,禁渔范围应该东扩。

《农业农村部关于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指出,为巩固和扩大长江禁捕退捕成效,清理整治非法捕捞行为,更好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决定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长江口禁捕范围内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实行永久性全面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2021年1月1日起实行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相同的禁捕管理措施。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陈家宽和复旦大学李琴博士认为,包括大坝、航运、护岸、围堰等长江流域的物理因素,微塑料、抗生素等化学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因素、人类捕捞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禁渔解决的只是其中一个问题”。

除了禁渔,针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长江干线1361座非法码头已彻底整改,两岸造林绿化1318万亩,基本建成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记者 李 禾)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