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高新区:奋力描绘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

2020-12-11

苏州城北,拥有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正以全新的姿态和饱满的激情,奋力描绘一幅色彩绚烂的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

产城融合是这幅画卷的主题。元和围绕“千年元和塘,活力高新区”定位,以规划为纲,致力打造相城区城市新门户、产业新高地、科创新引擎,力求在全省高新区综评中连续实现进位,擦亮“高”“新”底色。

用笔精细是这幅画卷的技法。元和着力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立足实际,推进网格化管理,同时激活群众自治能力,精雕细琢一个美丽宜居新家园。

着眼未来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元和直面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短板,对外链接优质资源,对内健全服务体系,书写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作为相城区‘一核三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元和紧扣相城区‘12345’战略思路和‘四大战略优势’,主动融入苏州高质量发展大局,各项事业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相城区委常委、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小海说,元和将抓住高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不畏艰辛、不惧风雨,打造一流现代化示范区、一流创新型高新区、一流国际化都市区,以省级高新区建设的新跨越,擘画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

规划为纲,造就产城融合样板

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的元和塘,北通长江、南入京杭大运河,连接苏州、常熟两大历史城区,串联起苏州极具特色的吴文化、水乡文化。相城区陆慕、蠡口两镇是元和塘流经的区域。2002年,两镇合并为元和镇。2005年,元和镇撤镇改设元和街道。2019年底,江苏省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设立,与元和街道合署办公。

弹指一挥间,元和已迎来风华正茂的“十八岁”。尤其是近十年来,元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7亿元到24亿元的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从45亿元到116亿元的突破,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蓬勃发展态势。元和还大幅提高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供给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从30亿元到103亿元的飞跃。

成绩虽然喜人,但元和历任主政者都不得不承认,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年轻的元和起步较晚,面对板块之间的激烈竞争、对比跑在全市前列的先进榜样,元和如何积聚后发优势,实现争先进位,打造成为相城乃至苏州的城市新门户、产业新高地、科创新引擎?在朱小海看来,“规划为纲”是元和一直以来严格奉行的“圭臬”。

如今的元和构建了“一轴一带八大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精彩呈现了一个产城融合的“元和样板”。“一轴”是相城大道高端商务商贸经济轴,打造相城高新区最具影响力和商业活力的都市经济轴。“一带”是元和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带,围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最具特色和创新活力的文化产业带。“一轴一带”相互延伸、相互交融,重塑了城市发展品格。

“八大组团”包括活力岛城市副中心组团、陆慕中央商务商贸区组团、蠡口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组团、平门塘科技研发组团、元和科技园科技研发智造组团、总部经济产业园组团、太阳路汽车流通产业组团以及虎丘湿地公园品质生活区组团,重在打造集城市智慧生活、数字经济、技术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城市格局。

规划的全覆盖,让元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结合苏州及相城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元和形成了以“科技金融、数字研发、智慧医疗、文旅康养、高端商务商贸”为核心和以“配套部分先进制造”为特色的“5+1”产业定位。

数字研发产业主要分布在平门塘科技研发组团,目前集聚了近300家相关企业。元和科技园科技研发智造组团则聚集了苏州数字大健康产业园、复旦大健康创新中心等载体,并培育出点惠医疗、润裳姿式、福赛思生物等近130家创新型智慧医疗企业。相城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局长许琰彬介绍,这些企业的业务涉及智慧医疗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比如医疗大数据、移动数字医疗、医学影像设备、远程医疗等,“邻里之间”就能促成合作。而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彰显,未来这里将形成完整的智慧医疗产业链条,为苏州“1号产业”输送动力源。

产业的集聚,带来科技创新“浓度”的不断提升。2020年1-11月,元和实现规上产值42.7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5.79亿元,增长9.22%,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2.67亿元,增长2.86%,分别占规上企业产值的60.34%和53.04%。元和还新增专利申请1390件,授权667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此外,相城高新区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新区综评中实现较大幅度进位,目前排名第24位。

创新作“引擎”,为元和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无限动能,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元和已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1人,培育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24人,引进海外高端专业人才217人,数量均位居全区前列。

精雕细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产业楼宇拔地而起,商业载体多点开花,居民小区管理有序……这样一幅城市图景,让常住元和的近30万居民倍感便利与舒心。然而,许多新元和人并不清楚,脱胎于老吴县的元和,昔日还是农田水网密布、村级工业园连片的另一番景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质朴、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原住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大量新元和人不断涌入,在此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家庭小作坊也被工业化取代,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元和的城市格局与肌理,也对元和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城关街道,元和的面积占全区的1/10,常住人口更是占全区的1/3,社会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良兴坦言,不同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元和的公共配套相对齐全,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好治理文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考验政府的施策能力。

施策讲究精准与精细。元和以问题为导向,想在前、做在前,因地制宜破解城市成长中的“烦恼”,让工作生活在此的居民底气十足奔小康。

优质的城市环境是居民的刚需。面对环保、质监、安监等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元和持续在全域推进“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行动。作为元和28个社区中任务最重的社区之一,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莫阳社区共摸排出散乱污企业275家,到今年底已完成全部整治任务,共腾挪出420亩土地。其中,28亩已变成绿化用地,3亩建成了停车场。“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既能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腾挪和预留空间,必须尽全力做好这项硬任务。”莫阳社区党委书记杨惠志说,社区构建了秦埂区域、天鹅区域、莫阳区域三个网格体系,针对“散乱污”企业分布、所属行业、生产方式等特点,制定整治方案,精准有序开展关停、整治、搬离等工作,效果有目共睹。

乡村同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一环。吕池浜、湾里是众泾社区的两个自然村。在这里,“有事找网格员”已成为两村村民的习惯。周晓琪是众泾社区工作人员,也是吕池浜村的一名网格员,很多时候,他的办公场所不在办公室,而是田间地头。“网格员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哨’,就像‘土地公’一样,因此,对待负责的区域,要像对待‘家’一样熟悉。”周晓琪介绍,除了常态化的巡查走访,他们还运用无人机,“扫描”田间地头的卫生死角和整治盲区,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对症施药”。对于村容村貌等小微问题,网格员们当场就能携手志愿者、村民等一道解决。而像公共设施故障、村民反映要增设老年活动室等问题,就要上报社区二级网格甚至街道层面。“网格化管理最大的好处就是村民无需来回跑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反映需求。”

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在于激活基层的每一个“细胞”。香城花园社区的做法是——围绕百姓文化需求,打造文化志愿服务队这支专业队伍。“晚晴之声”合唱团、80后对话80后、“小阅芽”读书会、非物质文化剪纸班……成立两年来,服务队大放异彩,培育出多个文化社团,让社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均有了可参与、可体验、可共享的幸福阵地。香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殷国锋自豪地说,起初,文化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员”均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规模较小,但正因契合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队辐射作用日益显现,甚至带动了社区党员、居民“一起玩”。“更多时候,社区工作人员无需插手,居民就能把一个个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整合资源,书写满意民生答卷

今年秋季学期,文徵明实验小学启用,成为元和乃至相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文徵明实验小学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设计8轨48班,不仅面向教育未来,构建了“国学+国际”“艺体+科技”的培养体系,还建设了高标准的图书馆、书画馆、国学馆、茶艺室等,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

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社会事业关乎民生福祉,是托举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值的不断增加,以及高层次人才涌入对城市配套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元和的公共资源还需进一步完善。“民生无小事,只有把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都办成办好,才能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朱小海表示,深入推进民生改善,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元和将外拓优质资源,通过高端资源的整合,为居民提供“向往的生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截至今年9月,元和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35所,还有两所幼儿园在建,预计将于明年投入使用。除民办学校外,元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20756人,其中幼儿园6479人。“从全区来看,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元和均占全区的1/3左右,每年教育投入近4亿元。”元和街道党工委委员王志强表示,虽然元和目前的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民居基本需求,但随着中小学和幼儿园招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从长远来看,还要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端。如今,元和已与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对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用3-5年时间,打造相城区教育新高地。

卫生健康事业护航,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元和是苏州医疗机构的重点承载区,吸引了苏州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苏州蓝十字脑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相继落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级专家诊疗中心、相城人民医院“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站先后启用。

瞄准高端医疗资源的同时,元和还着力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绿色时光社区是元和首批拆迁安置小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相对稀缺。眼见社区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500人,不少老人还缺乏子女陪伴,在元和的支持下,绿色时光社区创建了相城区首个全科医生工作室,弥补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短板。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海介绍,工作室由资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每天向居民开放门诊,街道还为工作室添置了基础筛查设备,让常规病诊断不出社区,平均每天门诊量近20人。截至目前,元和已在8个社区建立全科医生工作室。

除了“家门口”就医,元和困难群体还可在“家门口”就业。落实相城区困难群体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元和构建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五社联动、项目带动”的精准帮扶机制。相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元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雪华介绍,实施两年来,元和共发起363个项目,涉及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六大类,项目由社会组织认领,与社区、社工、社区困难居民以及社会资源形成联动,确保将帮扶落到实处。例如,御窑、姚祥、蠡口和富元四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之家,由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太温暖”基金负责运营,社区导入社会资源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社工组织辖区残疾人参与,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一天下来,平均每人能有45元的收入。

翻开元和规划图,正在推进建设的轨交7、8号线,与规划的10、17号线在元和编织成网;活力岛城市副中心提升改造计划“活力环”将串联周边诸多配套设施,进一步点亮夜间经济;长约2000米的陆慕老街将复原水街相邻的城市空间,打造相城文化新名片……着眼未来,一幅高质量城市发展画卷正在元和徐徐展开。

■ 本版撰稿 徐瑞雅 章梦燕

■ 图片提供 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