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南京 共绘爱与和平同心圆
一位日本僧侣;一位医生后人;一位抗疫战士;一位德国学者。
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前夕,他们共同发声铭记历史,呼吁全世界团结合作,跨越地域、国籍、种族,携手应对挑战。
12月9日,日本真宗大谷派南京友好访华团秘书长、真宗大谷派僧侣山内小夜子吃完早饭就匆匆回到办公桌前,与团员们讨论4天后在日本京都的东本愿寺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而举行和平法会的流程细节。
山内小夜子的外祖父是一名曾参与侵略南京的日本士兵,她是东史郎案“日本后援团”秘书长,“地球上有着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但应当像是一个村落一样,跨越不同,彼此尊重,互相帮助。我们不能忘记祖父辈时代的加害历史,要正视并学习历史,诚挚面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通过谢罪反省构筑新的关系。”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逐步得到控制,但在日本却迅速蔓延。曾经接受过日本友好人士物资捐助的南京给访华团成员寄去口罩,访华团成员立山映用中文写下感想:“已经差不多2个月在日本的药店都买不到口罩了。我们却万万没想到戴上了来自南京的口罩。”山内小夜子动情地说,在这次抗疫中,感受到了中国跨越国界对全人类的贡献。
12月10日,距第七个国家公祭日还有3天,已过古稀之年的周锦碚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他都格外关注南京的相关报道。周锦碚的父亲周纪穆当年是威尔逊医生的医务助理,冒着生命危险在鼓楼医院坚守144天,参与救治5000多人。
周纪穆2004年来南京探亲时,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幸存者名册上登记了自己的名字,揭开这段尘封67年的记忆。周纪穆抓住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完成一部2万多字的回忆录《风雨九十载》,成稿6个月后在上海病逝。“去世前父亲一直都想再去他战斗过的鼓楼医院看一看,由于身体原因,抱憾离世。”周锦碚一家与威尔逊医生的后人在南京相聚过,“威尔逊很伟大,美国大使馆多次劝他撤离,但他还是留下来保护南京人民。这段历史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我们家一直代代相传。”
80多年过去了,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一直都在鼓楼医院流传着。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唐健就是其中一位传承者,入职24年以来,她始终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誓言。
作为江苏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唐健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斗了50天,共收治90多名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每天都与死神赛跑,唐健和同事们坚定地“守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00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扩建完成重新开放,南京大学德语精英班教师尼克随团前去参观,“很压抑,情难自控,在参观结束后看到那尊洁白的和平女神雕像,那种意象深深刻在我脑海里,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和平的光芒。”
去年7月,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赴欧洲巡演引起轰动,德语剧本就是尼克和同事常晅一起翻译的,“我很荣幸能帮助这段历史走进西方世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从一个特定群体的集体创伤成为一段世界记忆,闪耀着和平之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朱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