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激活公共空间治理“绿色动能”
眼下虽是冬季,在沭阳县胡集镇的胡集居委会文体公园里,却是一幕暖意融融的热闹场景。居民们有的三三两两坐在长凳上拉着家常,有的在散步健身,还有的正跳着活力四射的广场舞。顺着公园向里望去,小道幽静整洁,池塘清澈见底,还时不时能见到景观小品。“现在这儿的变化可大了,都是这几年治理公共空间的成果。”正在公园内健身的居民耿大爷感慨地说。
在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之前,胡集镇有很多荒废的土地,上面要么长满了杂草,要么充斥着随意搭建的猪圈、厕所,道路两侧与河塘里还有不少被丢弃的垃圾。为彻底解决公共空间脏乱差的难题,为当地百姓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胡集镇党委着手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工作。
面对公共空间长期存在的杂乱现象,在治理之初,不少村干部畏难犯愁。为此,胡集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干部主动上门走访、下发问卷、谈心谈话、召开小范围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居民共商共议,探索治理新途径。再通过收集汇总意见并研究方案,最终决定采用“4222”工作法,公共空间治理由此得以顺利推进。
“4222”工作法即将路边、河边、群众家前屋后无法大面积集中流转的零散、边角土地,由种植大户提供籽种、肥料、技术,村集体安排人员予以日常管护,收益部分40%归种植大户、20%归村集体、20%归管理人员、20%归提供土地的农户。“在治理过程中,村干部到村民家门口拉个长凳,坐在一起商量出结果。放在以前,这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事。”胡集镇梁井村村民唐善华说。
理清公共空间资产之后,胡集镇通过规范发包程序,重新发包出租集体土地,变更承包费过低的承包合同,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可观的增量。以梁井村为例,2019年,这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25.82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利用增加的资金收入,胡集镇各村党群服务中心现在都实现了配套升级,各种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越来越齐全,为百姓办事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全镇范围内还新修了7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疏通了15条河道,建好了设施齐全的健身休闲公园,提升了路灯照明效果,家家户户门口用栅栏围挡的小菜园井然有序,养眼的花坪和绿植随处可见,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公共空间治理效果喜人。
“现在村里的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我主动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土地套养龙虾,今年收成还不错,净收入能有6万元。” 梁井村党员朱开吉说道。在村里党员的带头号召下,近两年,不少外地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承包土地搞起了种植经营,也带动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迅速增加。
公共空间治理是个长期工程。胡集镇通过采取“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群众参与”的模式,在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的同时,更发动全民维护空间治理的成效,写好公共空间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该镇成立了由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组成的15支志愿服务队,每月的党员统一活动日,都能见到党员和志愿者清洁道路、清理河塘的身影。对于清理出的公共资源,由镇党委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岗定责,并按期上报公共资源使用情况,确保公共资源不被随意占用。
通过党建引领、多措并举,胡集镇充分提升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效能,也成功激活了发展的“绿色动能”。如今的胡集镇,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强了起来,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周围的环境美了起来,干群的心气聚了起来,村美人和的氛围极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公共空间治理带来的良性循环正不断推动着胡集镇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邵月华 周兆军 孙含笑 章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