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擦亮“一城三都”金字招牌, 尽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扬州担当”

Image 2020-12-30

12月28日,扬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通报了全年经济发展情况。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扬州经济运行在一季度短暂下行后企稳回升,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长2.6%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税收收入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6%。

经济回暖的背后,是扬州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发展目标,全市上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六稳”“六保”的喜人收获,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度自觉,是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执着追求。当前,扬州正不断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3张世界级城市名片效应,紧抓城市发展新机遇,以蹄疾步稳的昂扬姿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抓项目与兴产业统筹,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走进扬州维扬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在各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微电子“小巨人”遍地开花,世界500强李尔公司、功率半导体全国第一的扬杰电子科技、全球化专业汽车电子供应商台湾远诚科技、知名央企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微电子企业23家,预计2020年全年开票达45亿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扬州坚持项目为王,重大项目建设压茬推进。主导推进列省重大项目83个,完成投资719亿元;安排市级重大项目1896个,完成投资6950亿元,中航宝胜、上汽大众等一批项目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全市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9%左右,规上工业户均开票销售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8.8%。江都区、仪征市工业开票销售均达到了千亿级规模,高邮、宝应工业开票销售达800亿元左右,11个省级以上园区开票销售年均增长1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扬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意见,“323+1”成为高频词。“323”植根于扬州的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8大先进制造业,而后面的“1”,是建设新兴科创名城主航道上驶来的“一号舰”——航空产业集群。如今,邗江区数控成形机床产业集群、高邮高新区道路照明灯具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拥有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6家、省产业集聚示范区7家。2019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对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75.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综合指数在省高质量考核中列全省第一。

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扬州发力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围绕八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每年实施100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引领企业创新转型、产业“调高调优”。累计39个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15亿元,获批项目数和资金数均居全省前列,拉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41.1%跃升至目前的48.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5年的640家增至2019年的1272家。

突出科创园区载体建设,打造科创名城“四梁八柱”,高地示范效应逐步彰显。在全市形成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农科园、2个省级高新区、10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1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的科创园区体系。与此同时,创造性地打造“竖起来的科技产业园”——科技产业综合体,为创新创业提供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公寓、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目前已累计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60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205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5万人,2019年入驻企业销售收入234.7亿元,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的示范高地。

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扬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制定权责清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坚决消除审批“灰色地带”,加大“中梗阻”治理,践行“马上就办”,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36项,市级“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7%、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4.1%,均列全省第三位。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31个省(区、市)160个监测城市中,扬州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以87.39分的成绩位居第二。

修颜值与提品质并举,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产业发展是美丽幸福的根基,生态宜居是美丽幸福的底色。”宜居宜业,才是“美丽扬州”的精神内核。

扬州的美,在细节。今年12月,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从高空俯瞰,坐落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扬州东站正前方站东路,沿线设计流线式的彩色地被带,用“水波晕染”的视觉效果与韩万河公园“水波”相融合,形成林带浪花的特色景观,引人注目。“乘客在扬州东站向东看,就能看到一幅现代山水画卷。”负责项目建设的万福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新城共打造了81.26万平方米绿植景观环绕扬州东站,以漱石流影、源山叠青、新水光扬和诗乐承卷4个景观主题,让扬州东站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在花园中的高铁站”。

扬州的美,在宜居。近年来,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结合重大产业、城建和民生项目建设,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扬州东部第一条快速路金湾路(新城段)全线贯通,全市首条“海绵大道”曙光路、首批综合管廊道路烟花三月路和盐运路建成通车,累计新建高铁集疏运路网等各类市政道路21公里,“外通内联、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投入50亿元高标准实施高铁枢纽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信息网络构建,1000套高端人才公寓、7.3公里韩万河风光带等58项城建工程加快推进,扬州中心、站前商务广场等“城市标识”项目有序实施,高铁枢纽周边6平方公里房屋拆除、场地平整和环境整治全部完成,城市门户形象逐步显现、品质内涵不断丰富。

扬州的美,还在精致。作为扬州“第一名片”,近年来,扬州蜀冈—瘦西湖名胜风景区树立公园建设标杆,高水平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三湾公园创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封顶,进入布展阶段,明年7月1日前将和运河非遗文化街区首发工程同步亮相。此外,扬州市近年来先后实施完成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花都汇生态公园、嘉境邻里公园等,新建、改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21个,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一幅城市公园汇聚公园城市的绿色生态画面,已然在这座千年古城绵延铺展。

提升外在颜值,修炼内在气质。扬州全面打响宜居城市“六场硬仗”。整治老旧小区32个,改造市区“城中村”地块15个。新增城市绿地112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93%,新(改)建农村公路310公里、农桥194座,疏浚县乡河道85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6个、示范村37个。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21个,获省命名特色田园乡村19个。

这些年,扬州陆续摘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为城市“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当然,扬州正在做和即将做的“品牌文章”远不止这些: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馆,提档升级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推出一批美食网红店、“打卡地”,打造一批美食集聚街区和100家淮扬美食示范店。加快推进明清古城整体创建5A级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东亚文化产业合作(扬州)园区”,持续加深与东亚文化名城的常态化交流。

护生态与优环境齐抓,

绿色动能不断蓄积

瘦西湖,作为扬州的城市名片,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前不久,在瘦西湖主景区的岸边围起了围挡,湖面清淤疏浚正在有序进行。“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瘦西湖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清淤,投资近2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擦亮这一“城市名片”,让瘦西湖的“活水更清”,本次施工水域面积约32万平方米,同时还将对沿岸护坡和景观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春节前,瘦西湖景区核心水域完工,全部工程则在明年4月完成。届时,瘦西湖将以“一湖清水”迎接海内外游人。

而在扬州又一处标志性景区——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寒冬时节依然人气不减,不少市民在此运动锻炼、散步休闲。碧波荡漾的湖面不时有白鹭飞过,两厢叠映间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眼前的美景让人无法想象,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人愿意靠近的烂泥滩。因为附近分布有农药厂、制药厂、发电厂等多家重污染企业,过去的三湾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是出了名的“人人嫌”。变化,从2014年开始。当年,扬州启动建设占地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项目,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疏浚水系、改造驳岸、修复湿地……一场蝶变,就在三湾悄然展开。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指数,蓄积绿色发展动能,“十三五”时期,扬州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化等绿色化改造项目500多项,节能40万吨标准煤,以年均2.4%的能源消耗支撑了7.2%的经济增长,获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13家、绿色产品6项,获批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地区。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与整治提升,化工生产企业数将由2017年初的586家减少至150家以内,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动扬农集团宝塔湾厂区、联环集团文峰路厂区顺利停产,完成扬州长江主岸线小船厂、小码头、小企业关停拆除与生态修复任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扬州坚定不移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底色,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3篇文章。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预计全市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下降18.6%,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上升10.4个百分点,3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84.4%,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以上。制定长江大保护“1+3”工作制度,国、省交办的127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长江干流及保护区建档立卡的2031艘渔船、3974名渔民实现“应退尽退、应保尽保”。

助脱贫与保供给互促,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扬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千企联千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大力推进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夏粮再获丰收,生猪产能明显恢复……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人群差距,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人不少、一户不落”。

“2019年,我家收入8万多元。今年90多亩田,肯定又丰收了!”脸上带着笑容的陈广海,觉得日子也能苦尽甘来了。2016年初,宝应县曹甸镇李沟村三组村民陈广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当时,他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经过近5年的帮扶,如今陈广海一家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由“低收入农户”变成了“种粮大户”,昂首阔步在小康的路上。

“4亩多承包田,全年收入几千块,我家过去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停下手中吹玻璃的活儿,宝应县射阳湖镇蒋堡村原六组村民吴朝玉聊起了他的脱贫故事。2016年,宝应县市场监管局的韩华找到了吴朝玉,作为帮扶责任人,韩华帮助吴朝玉“量身”制定了脱贫路线——开设玻璃作坊加工点,并帮助他申请低收入农户创业扶持政策。仅仅两年,吴朝玉就靠着这个小作坊实现了脱贫目标。在扬州,像韩华这样的帮扶责任人还有两万多名。

“十三五”以来,扬州有力有序推进“三保五助”精准扶贫政策落细落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目前,全市5.86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1.4万人已实现了长期稳定就业,99.99%的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以上。沿河、沿江地区65个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45万元、55万元,实现“户脱贫、村达标”。

民有所呼,必有回应。扬州连续19年出台关注百姓、纾解民困、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10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全面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市三院仓颉山病区、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投用,创成省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8家。新建颐养示范社区29个。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扬州建立市、县、乡三级实体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基层“三整合”改革全面完成。

扬州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工作聚焦到离老百姓身边的“最后一公里”和“最近一米线”,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聚焦“最后一公里”,以“一网统管”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以“一网通办”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零距离。另一方面,紧盯“最近一米线”,加快补齐短板、关注解决人民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供给水平、有效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民生需求,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撰稿:李鑫津

摄影:刘江瑞 杨 诚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