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一张蓝图”建设农村人居环境
海安人居环境工作捷报频传:继2018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19年度省级评估列第一等次后,2020年9月又率先通过省调度销号,11月被表彰为“全国文明城市”,12月跻身“全国卫生城市”公示名单。
“海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说。
“三长制”消除环境整治盲区
“河长制”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一项效果最为显著的制度安排。海安把每月28日定为“镇级河长述职日”,对当月交办督办工作完成不力、整治成效不明显的,坐“问题河道”席,由市纪委、人大代表、河长办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委打分,打分结果实行“三无效”,即评委不签名无效、打满分无效、打相同的分无效。一位镇级河长说,那种场面让工作不得力的人感到羞愧难当,抬不起头。而今,从市领导到镇村两级,“三长制”( 河长制、路长制、林长制)全覆盖,消除了环境整治盲区,真正形成了压力层层传导、三级抓落实的工作新格局。
去年,海安市召开骨干林带环境综合整治会议,市四套班子领导参会,出席对象包括全市区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全体村(居)书记,会议由市长主持,市委书记讲话, 镇区党委书记现场签订责任状。“为农村人居环境某一具体工作专门召开一个如此规模和规格的会议,在海安历史上前所未有。”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杰说。张杰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市委书记顾国标到镇区调研工作,首先要看要听的必是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这个已经成了固定的流程。”
“环境是干出来的。”海安市委常委郝三旺说,从清水工程、“四好农路”建设,到农村环境“四清四化”,10多年来,海安人居环境整治一轮比一轮力度大,一轮比一轮成效好。记者注意到,当地还有一个“镇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群”,人数达240多人,包括市分管领导、相关条线和各镇村居主抓人居环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每天都有实时整治动态,有图有介绍,人气活跃。“既是工作联系群,也是整治工作信息交流群,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也倒逼工作薄弱的地方迎头赶上。”郝三旺说。
以产业发展带动环境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不懈。”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坦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近三年,海安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投入达12亿元。“必须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只有村集体有钱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能获得资金支持。”李堡镇党委书记许栩告诉记者,该镇杨庄、曹园、李西等5个村共同出资成立联合置业公司,通过申请“乡村振兴贷”300万-10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连栋大棚、购置店面资产等,用于发展村级经济,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共同发展。
海安市鼓励、支持区镇街道充分挖掘本地自然景观、红色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档升级。到2020年底,全市210个村均建有人居环境示范点,各区镇、街道分别建有3-5平方公里的人居环境示范区域,通过“串点、连线、成片”使人居环境整治由“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
2017年前,海安市西场街道爱凌村还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百姓面临出行难、环境差、劳力少等难题。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中,该村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容村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示范村,2020年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人居环境就是营商环境
“环境抓好了,我们群众最高兴。”干了7年农村保洁工作的白甸镇白甸村67岁村民吴宝友说,现在工作量比过去大多了,但环境也好多了,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蚊子、苍蝇少了,门前不需要挂防蚊蝇的帘子了。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白甸镇,2020年新招引落户亿元项目3个、5亿元和10亿元项目各1个,一个装备制造新高地正在海安西北部崛起。“人居环境好,营商环境就好。”白甸镇党委副书记崔君说,人和景美和“中国美丽田园”已经成为白甸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农村人居环境就像人的脸面一样,干净利落看着也舒服。”海安市市长于立忠表示,海安将用两个月时间重点整治城乡接合部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同一个标准,推进人居环境高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