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雨 筑牢屏障坚持人民至上夺取全面胜利
去年7月15日,太湖平均水位4.36米,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抗洪救灾突击队的队员在太湖内河加固堤坝。华雪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吴琼 王慧 胡兰兰
长江告急、太湖告急、淮河告急……2020年的汛期,注定难忘。
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我省经历了非比寻常的旱情和历史罕见的全域洪水——入梅前,苏北干旱重于2019年,淮河流域时段来水量位列倒数,沂沭泗诸河基本无来水,长江干流持续偏少,江苏段潮位偏低,沿江闸站一度引水困难。入梅后,超标洪水接踵而来。面对旱情汛情,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省动员、全力以赴,依托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现了无重大旱灾、无重大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损失,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健康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取得抗旱抗洪的全面胜利。
追风赶雨,
力量跟着汛情走
精准的气象预测预报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特殊之年,特大汛情,气象服务经受重大考验。”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党组书记翟武全告诉记者,气象部门超前谋划、尽锐出战,准确预报了11轮强降雨过程,先后启动暴雨、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7次。
“我们加强台风、暴雨、强对流、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第一时间发现和跟踪天气变化,并加强相邻地区天气联防,为百姓密织覆盖全省的天气监测网。”翟武全说,各级气象部门紧盯风云变化,24小时坚守一线,充分运用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灾害性天气自动跟踪预警、人机交互融合系统、高分辨率区域数值模式等预报核心技术,实现气象预报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第一时间发布气象预报信息,为防灾减灾救灾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气象服务保障。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短期预报分别实现10分钟、3小时、6小时滚动发布。目前,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23部风廓线雷达、1800个区域气象自动站以及各类新型气象观测设备覆盖全省,站网密度达到7公里。
“追风赶雨,我们的力量始终跟着汛情走。”省政协委员、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周详说,全省205个国家队、342个政府专职队组成抗洪抢险救援力量突击队,陈兵在辖区最危险、最不放心的区域,应对属地各类涉汛生命救援接处警任务,取得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险情、无重大损失的优异战果。
“在长达近一个月的防汛抗洪抢险救援作战过程中,我们将‘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调派拳头力量、增援高危区域,快速机动、精准制导,依靠中坚力量、保卫辖区驻地,筑牢防线、盯紧守牢。”周详说,抢险救援就是与死神赛跑,科学前置备勤至关重要。根据汛情特点,我省调集2700名消防指战员,以及大批舟艇、重型工程机械等防汛救援器材装备,向9个重点流域高危水域前置抗洪抢险救援力量,累计搬运土方1.85万立方米、巡查堤坝6500余公里、加固堤坝16490米、水域救援和排涝排灌286起、围堰筑堤290处。
2020年8月14日16时,徐州将沂沭河地区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当晚9时许,沂河两岸灯火通明,由水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镇村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巡堤队伍正在各自辖区巡查,他们每隔十米“布防”在堤坝上,严密监测水位变化。
“我们从防汛储备库为邳州陈楼镇紧急调配1万只防汛编织袋,并联合邳州、新沂水务部门,安排抢险技术组分赴各镇、各险工段,随时为处置险情提供技术指导。”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防汛防旱抢险中心主任王成新说,Ⅰ级响应发出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赶赴一线指挥,广大干部群众加强巡堤查险,做好人员撤离及抗洪抢险各项工作,共组织撤离人员2687人,组织专业和群众性力量39861人对各行洪河道全线巡堤查险,调集前置专业抢险力量4593人,避免了险情扩大和重大损失发生,减灾效益达3亿元。
为全力保证新沂河安全行洪,沭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20年8月14日15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省人大代表、沭阳县县长彭伟说,当时沭阳把防汛抢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迅速发动沿河相关的32个乡镇(街道)2.6万人,在当日18时前到达新沂河堤防指定位置,定人定岗、巡堤防守,并抽调专业人员组建3支专业抢险队伍,参与堤防巡查和防汛物资调运,保证24小时不留死角排查险情。
干群齐心协力,为新沂河大堤筑起坚强堡垒。5天后,淮沭河水位下降到低于警戒水位1.49米,沂河60年来最大洪水安全通过沭阳境内。“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我们意识到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把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彭伟表示,沭阳已经安排2.7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监测预警相关设施设备修复完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当前新沂河大堤设计洪水标准还是五十年一遇,作为人大代表,我建议把大堤洪水标准设计提升到百年一遇。”
人防+技防,
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去年的多轮强降雨让省政协委员、南京水科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银堂记忆犹新,“我们派出专家组,赴沿江一线开展指导抗洪工作,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协助当地组织制定应急抢险措施和方案”。
在王银堂看来,去年尽管洪水来势凶猛,但各种强有力的防御措施使得汛情始终在掌握之中。哪条河道最可能出危险?如何应对超标准洪水?计算机里面不同的数据模型会分析研判洪水的标准、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措施,包括:如何对超标洪水进行预报预警,如何调度运用水库、湖泊、蓄滞洪区、闸站等工程,如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巡查、防守、抢险等。
“防汛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讲究科学性。”王银堂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精准预报,发挥精准调度的作用,为统筹开展防汛各项工作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
南京江心洲作为靠近主城的江中绿岛,四面环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汛期都成为许多人关心的区域。
受连日暴雨影响,去年江心洲水位一度超历史最高水位,让省政协委员、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十分挂心。去年7月22日至23日,她与5名专家组成小组,前往南京江心洲街道实地调研,了解一线险情并分析原因,制作简单易学的防汛抢险科普手册,现场向当地街道详细讲解堤防巡查要点与险情应急处理预案。
“许多居民都参与到巡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有时候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需要现代化技术支撑。” 王媛认为,江苏的防洪体系建设水平较高,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信息化、现代化手段运用得还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就基层而言。在她看来,同自然灾害作斗争,“防”应当是需主要抓的工作,充分的“战前”准备更是战胜灾害的必要条件。王媛说,今年省“两会”期间,她将就抗洪抢险现代化建设提交提案,为推动科学防汛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仪征大樟沟西堤有一处背水坡出现管涌,请求抢险增援!”去年7月20日17时30分左右,扬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汛情就是命令,抢险专家组成员立即赶赴现场、机械化抢险专业队伍向前方开进。出险口迎水坡迅速清障,打桩编排、铺设土工布、沉土压实……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5分钟到位、3个小时奋战,出险点全面完成除险固堤,这是我省在防汛抗洪“战时状态”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为了应对洪水,扬州编制了一整套完备的防御预案,“过去都是凭经验,但现在我们利用‘数据模型+人工’形式,对水位、流量、雨量、上下游、两岸地形、气象等情况综合分析,来预测洪水的来量、水位等指标,以便第一时间对险情作出应急处理。”省政协委员、扬州大学现代农村水利研究院院长程吉林说。
稳产保供,
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虽然经历严峻汛情,我省粮食生产仍再创历史新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有效稳定了社会预期。
“2020年,全省粮食人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和罕见的大汛大旱风险考验,保障了粮食的供应充足和市场总体平稳。”省政协委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夏春胜表示,“我们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要求各地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疫情防控、应急保供、粮食收购统筹推进,切实解决相关矛盾问题,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确保市场平稳有序。”
能不能让农民把丰收的成果拿到手,关系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6月12日,我省及时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要求每个县区安排1个以上委托收储库点开展最低价收购,稳住了市场价格,让农民就近卖上“托市粮”,夏粮累计入库小麦227.8亿斤,居全国第一,其中最低价收购73.5亿斤。秋粮收购期间,我省加强各级储备轮换协同运作,既避免拉抬稻谷市场收购价,也防范储备高价轮入的风险。夏春胜说,现已累计入库稻谷189.3亿斤,同比增加2.3亿斤,农民对价格比较满意,保护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回忆起汛情,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蒋来清坦言,去年梅雨期长、降水量大,让苏州市稳粮保供工作压力十分巨大。“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严重。据2020年7月21日统计,全市水稻受淹面积1.67万亩,累计受淹面积达79642亩。”
水涨水落,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更是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苏州市把粮食生产任务层层落实至市区、镇、街道、村,及早安排部署,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并成立技术服务小组,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抗害救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我们层层压实责任,全力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洪涝灾害风险。”蒋来清说,通过一系列科学防抗举措,2020年苏州粮食“大考”交出满意答卷,“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06.80万亩,较上年增加3.34万亩,增3.23%;水稻总产65.61万吨,较上年增加1.69万吨,增2.5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9.37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17.76亿斤,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超额完成去年年初制订的生产任务。”
“去年梅雨期超长,长时间多雨寡照对迟播栽水稻发苗带来不利影响,水稻稻瘟病、卷叶螟等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省人大代表、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沙安勤说,为此,该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积极与气象部门对接,组织专家会商拿出应对预案。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率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现场指导;省市水稻专家、教授在水稻生长期间多次来指导抗灾工作;县乡农技骨干积极开展踏田到户技术指导。各地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让水稻苗情迅速好转,加之后期天气条件较为有利,去年水稻仍然获得了较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