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弱项 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
2020年12月30日上午9点15分,G8321次列车从盐城站开出,驶往上海虹桥,这是苏北腹地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本报记者 邵丹 摄
□本报记者 郁芬 唐悦 陈洁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幸福。2020年,在奋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洪三场硬仗的同时,我省始终把民生幸福放在重要位置,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进程中,坚持即便财政压力较大、也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持续排查解决了一批突出民生问题,查漏补缺压茬推进,不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一项项务实举措加快推进,带有“真金白银”的系列政策接连落地。农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老百姓医疗报销额度不断上升,中小学学位持续增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正书写精彩答卷。
通高铁、建农房,
重塑江苏人的生活方式
白墙黛瓦新农房整齐排列,淡墨轻岚的农村新生活透着诗意。2020年,江苏预拨专项资金58.79亿元用于推进苏北农房改造工作。截至11月底,苏北五市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已全部改造到位,完成超10万户农房改善建设任务。农房改善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成为代表委员们心中的最美风景。
“农房改善,改变的是农村面貌,推动的是农业发展,受惠的是农民群众,提升的是党的形象,夯实的是执政基础。徐州要把这件好事办得更好、抓得更实,让农民群众搬得顺心、住得暖心、过得舒心。”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兆林说,过去的一年,徐州始终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抓手、脱贫攻坚的兜底性工程、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指标,新改善农房3.7万户,新建改建户厕3.6万户。在农房改善的规划设计上不搞“一刀切”,而是请来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草稿,邀请清华大学教授进行审查,建设一批既注重功能配套、内外环境打造,又注重内涵挖掘、特色塑造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农房改善留得住乡愁、让群众满意,构建起美丽乡村的田园梦想。
苏北农房很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盖的,砖木结构,功能单一,安全舒适性差,供水、供电、道路等条件相对较差。从2018年开始,江苏计划用3年时间,改善苏北30万户农民的住房条件,目前完成20余万户,今年将再推进10万户。农房改造,被重塑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房子颜值高,周围环境好,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目前乡村电影院已开门营业,这可是连云港首家村级‘院线影院’,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大片了。”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徐瑶介绍说,小荡村地势低洼,一些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农房潮湿、积水,受惠于苏北农房改善,2020年村里20多户人家在沙杭新型农村社区有了称心的居所。
2020年,江苏民生这部暖心大作既有“河流叙事”,也书写“山峰突起”。随着沪通铁路一期、连镇铁路淮安至镇江段和盐通高铁的开通,“交通大省”补上了铁路短板,成为这一年中国高铁建设的“优等生”。
“应该说,2020年是江苏铁路‘补短板’最突出的一年,或者说得更形象一点,是江苏铁路持续爆发的一年。”省政协委员、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说,加上2021年1月8日开始试运行的连徐高铁,新建成这4条高铁后,苏北苏中苏南干线铁路通道全面打通,江苏综合交通运输短板加速补齐。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2年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相继建成。大江上两条“巨龙”同时腾飞,且都是世界级水平桥梁,让朱培德倍感骄傲,在他看来,高铁里程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城市的眼界和未来。“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串联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是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江苏实施的重要支撑。
“在江苏2020年度发展热词中,‘江苏高铁’高居第二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老百姓对江苏高铁发展的期盼。”朱培德说,出行是否便利、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掐准教育医疗等领域痛点,
兜牢民生底线
教育医疗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2020年,着眼于补短板惠民生,江苏在这两大领域努力破解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在省人大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赵建春看来,过去一年,我省在推动解决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源相对不足、持续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成绩不俗,“2020年省政府确定的办好十项民生实事第一项,就是加大教育惠民力度。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0所、普通高中50所,公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1000元、1500元以上。”
赵建春在调研中了解到,徐州市近5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40多所,其中新建学校88所,新增学位17.2万个;在2020年全市规划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6所,总投资31.8亿元的同时,淮安市对各县区2021年基础教育资源需求发出预警报告,督促各县区提前谋划、积极应对,切实解决好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根据省教育厅统计,2020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后增加学位9.2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建339所、竣工和交付使用299所,增加学位33.3万个;普通高中增加学位6.2万个,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占比超过58%。
“我省还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开展特殊教育个别化应急响应服务有效探索。2020年,全省新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306个。”赵建春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承担的苏台合作“个别化教育呼叫响应机制”项目,全年为残疾学生和家长提供了380课时的专题辅导与咨询答复,积累了30多万字的宝贵资料。关爱特殊群体的同时,全省各地全面落实资助政策,重点保障受疫情或洪涝灾害影响学生以及建档立卡、低保等特殊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入学。“聚焦最困难的学生群体,全省共计比对出60.03万名特殊困难学生,切实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赵建春说。
“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省里的重大项目、江苏省政府债券发行等都重点考虑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注重加快基层医院硬件的提档升级,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百姓享受到更高层次、更加贴心的医疗服务。”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涛说,由省里重点支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正在与东南大学一起打造重症医学中心,未来力争达到全国一流、世界领先水平。
2020年5月1日起,江苏创新建立耗材“阳光采购”新机制,实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在省平台阳光采购、公开交易、应采尽采,目前集中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已实现常态化,像多年来位居高价位的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极大地降低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薛涛表示,改革让医保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防止过度医疗、骗保等行为发生,促进将医保资金更好地用到需要的人身上,也让病人有了更多选择。“随着国产品牌替代进口产品,老百姓将能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享受同样质量的医疗服务。”
补齐短板,
一人不落脱贫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项工作居于“六稳”“六保”之首。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77万人、占全国的11.2%;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3.2%、4.5%,均低于全国水平。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0年,面对外部形势的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顶压前行、主动作为,力促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感慨地说,5年来,江苏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平稳向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6万人、总量跃居全国第一,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特别是2020年,针对员工返岗难,江苏迅速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和农民工复工返岗“点对点”保障机制,率先开展跨省劳务援鄂,为3884户企业直达送工8.36万人。针对企业稳岗难,全年减免社保费1467.5亿元,发放稳岗和就业补贴近130亿元,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夯实稳就业基础。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难,江苏迅速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1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05%。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江苏推动失业保险扩围提标,发放失业保险金61.36亿元、失业补助金6.21亿元,分别惠及66.14万人、33.05万人。
针对供需匹配难,江苏创新打造全国首个“直播带岗”公共招聘平台,发布招聘岗位122万个,吸引72.8万人次在线求职,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9万人次,累计使用资金42亿元。
朱从明表示,新的一年,江苏人社系统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实现“十四五”全省人社事业良好开局。
2020年,江苏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坚决防止因疫因灾返贫,助力10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近400万人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泗洪县梅花镇段庄村搞起乡村旅游后,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人气旺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省人大代表、梅花镇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员钱鑫龙是段庄村乡村旅游的创办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全村有3267人,这几年陆续有151户低收入农户脱贫,经济薄弱村实现达标。前些年,他带领全村搞土地流转,盖厂房,打造300多亩的园艺苗木基地,让村民有了保底收入。钱鑫龙希望,乡村大变样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能大变样,依靠产业持续增收,用旅游带动三产融合。
“2020年,我们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确保奇妙哆哆乐园赶在国庆长假开园,短短11天接待游客11万人,增收290万元。以乐园为载体成立的公司,2020年仅劳务就支付了42万元,这笔钱实打实地揣进了农民的口袋里,还带动了餐饮、商铺、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钱鑫龙说,很多原先观望的村民也被带动起来,想参与、从根子上摆脱贫困。他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乡村旅游,特别期盼出台政策,解决乡村振兴中一些“卡脖子”难题,比如乡村旅游规划、土地使用、特色引导等,进一步激发农民自身动力,为脱贫后的乡村发展再添一把火。
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一人不落。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业务信息系统查询,“十三五”时期,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12个重点县区全部“摘帽”退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顺利实施,补齐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前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 记者手记
不平凡中的“平凡”关切
走南闯北给别人盖房子的苏北“打工人”李师傅,终于在2020年搬进了自己的新家。粉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小院……他忍不住将“高颜值”的新型农房晒在朋友圈,镜头里同时留下的,还有老母亲和小女儿的笑脸。
江苏高铁的爆发之年,对于经常往返于南京和淮安做项目的软件工程师张宁来说,这不仅是一串串数字,更是从“双城”到“同城”、从“同城”到“长三角人”生活方式的迭代。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江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只增不减,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办实事,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奋进之笔,医疗的革新之变,“富”的成色愈发饱满,就业的舞台更加多元……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背后,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深厚情怀。
民生连着民心,在人间烟火味中,江苏人感知内心的丰盈,获得向上的精神力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正是因为“不平凡”,那些对于“平凡生活”的关切尤为珍贵、越发动人。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