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80后”夫妻的“探蛙”人生

Image 2021-01-26

新华社成都1月22日电(记者刘坤、胥冰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这是我国著名动物学家费梁、叶昌媛夫妇对自我的要求。

今年84岁的费梁与82岁的叶昌媛,同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研究员,从事两栖动物研究整整60年。

1956年,费梁与叶昌媛同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后,两人都进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1963年,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理想的费梁、叶昌媛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1月14日,费梁(左)、叶昌媛夫妇在上班途中。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很多西方国家19世纪之前就对本国的物种有了深入研究,出版了很多著作。我们国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已知的两栖动物种类仅100种左右,而两栖动物是国家的重要生物资源,必须把它们研究清楚。”费梁说。

因为工作性质的要求,怀揣着为国家填补两栖动物研究空白的夫妇二人,到野外工作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春去冬归,一走大半年,是他们几十年的工作常态;豌豆为主食,辣椒为蔬菜,住帐篷,睡粮仓,是他们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穿沙漠,走高原,探山林,他们寻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野外工作不是游山玩水,每天都十分紧张。两栖动物大多是夜行动物,所以我们每天下午都会算着时间,赶在天黑前到达采集地,采集标本回到驻地后必须马上处理,凌晨一两点才能躺下休息。休息四五个小时天刚亮就要起床,帮我们采集标本的老乡这时会带着标本来敲门,我们又要开始忙了。”叶昌媛说。

据了解,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内的11.7万号标本中,费梁参与采集和整理的标本有近一半 。

1月14日,费梁(左)、叶昌媛夫妇在办公室观察标本。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世纪90年代,费梁、叶昌媛夫妇二人先后退休。虽然退休,但担负着重要科研任务的二人依然坚持工作。

在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楼里,二楼最西边的房间成了费梁、叶昌媛夫妇退休后的新办公室。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夫妇二人一干又是20多年,一部又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在这里诞生。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叶彦说:“二位先生总是早早就到办公室,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他们总是肩并肩、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这样的场景在四季重复着,直到今天。”

1月14日晚,叶昌媛(右)在办公室吃自带的晚饭,费梁在一旁继续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60年来,费梁、叶昌媛夫妇累计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8部,专著、论文总字数多达1366万字,附图1.5万余幅。发现新物种72个,建立新属24个、新族15个、新亚科6个、新科1个……由费梁、叶昌媛夫妇牵头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项目团队首次完成了国家级两栖动物物种编目,编研的《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被称为中国两栖动物资源最完善的“报告”。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这一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费梁、叶昌媛夫妇每完成一部著作或一项科研项目时,儿女和同事总以为他们这下该好好休息享受生活,可老两口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百尺竿头。

1月14日,费梁在办公室内进行蛙类骨骼研究。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16年,费梁、叶昌媛夫妇编写的长达1040页、约200万字的英文专著《Amphibians of China(中国两栖动物)》(上卷)正式出版。今年,该书中卷已完成初稿,将向出版社交稿。夫妇二人计划再用三四年完成该书下卷的写作。

“中国的两栖动物学研究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本书对国际学术交流十分重要,我们积累了一辈子,现在正是出成果的时候,必须争分夺秒地工作。”费梁说。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