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里的文化盛事
春暖花开时节,乐平市接渡镇杨子安村仿古戏台上,一曲原创村歌,唱响了老百姓的新生活;春江水暖的抚河之畔,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古朴端庄的江南新民居前,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观光客;而数百里之外的黎川县东港油画村里,香樟掩映之下,一幅幅春意盎然、色彩绚丽的油画作品,刚刚在农民画家笔下完成。
江山如画里,美景处处新。放眼赣鄱大地,在寄托乡愁的地方,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进入了小康生活,在精神面貌、文化生活、乡风文明等方面,也令人刮目相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我们走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感受扑面而来的新风尚,细数一桩桩老百姓身边的文化盛事,“小康”这个温暖人心的词,也许才显得更真切与具体,更充满感召的力量。
乡村戏台:唱响美丽新生活
“有一条气派的船,名叫杨子安,船上的人儿齐努力,一个劲地往前奔。百业大发展,人人笑开颜,古戏台上唱着的是呀,子孙万代平和安……”
在乐平市接渡镇杨子安村文化广场的仿古戏台上,筹备了一个星期的晚会正在欢快进行中。这场晚会的所有节目,都是由杨子安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赣剧、广场舞、春歌等等。表演节目老少齐上阵,家人邻居台下鼓掌欢呼。最引人瞩目的是压轴的村歌——《杨子安,永不停航的船》,这首旋律优美、节奏铿锵的歌曲,由李蕴博、吴琦等8位村民演唱,展现了杨子安村百姓在改革开放和奔小康的路上昂扬向上、接续奋斗的豪迈情怀。
让杨子安村民骄傲的是,这首村歌还获得了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村歌大赛小组唱类二等奖和景德镇市2018年度“最佳音乐创作奖”。为此,他们还专门录制了MV,但凡节庆之日就播放。这首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村歌,便常常在杨子安的上空回响。
杨子安村的另一个传统文化节目,也使得文化广场像磁场一样,吸引村民们聚拢而来。
“各位村民,放电影啦!今天晚上7点,放《血战湘江》,电影很好看啰,请大家准时来看。”只要是晴好天气,每天下午3点,杨子安村文化站站长王跃贵,便会打开站里的麦克风,他播报电影的“广告”便会通过大喇叭,传到千家万户。
在文化站,王跃贵打开了一本有些陈旧的软皮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电影放映目录,有《地雷战》《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等。哪个月哪一天放了什么电影,这个月下个月要放什么电影,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现在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家里都有电视,但来广场看露天电影的群众还是很多,一个是我们的大屏幕设备好,更重要的是大家自娱自乐闹个高兴,借这样的集体娱乐活动,还可以加深邻里友谊,促进和谐。”王跃贵说。
杨子安村位于乐平市东郊,辖区内有5个自然村,共1060余户约4000人口,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人文昌达。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村整体面貌取得巨大改善,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杨子安日渐成为乐平市东大门的一个“明星村”“小康村”。
2016年以来,在杨子安村的中心位置,建成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广场周边,古戏台、篮球场、羽毛球场、村史馆、图书室、健身房一应俱全,社区居民可以根据各自喜好,安排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加上全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基本完成,村庄的环境焕然一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仿古戏台的落成,让杨子安村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进一步凸显。杨子安村党支部书记王华告诉记者,村里的仿古戏台长21.8米,深14米,高17.2米,建筑面积达305.2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乡村戏台,建戏台花费的260多万元,全部由村民捐资而来。2016年12月22日戏台落成时,村里的男女老幼齐聚一堂,数千人争看开台大戏,中央电视台《城市1+1》栏目组还前来拍摄取景。
兴文化,聚人心,文体活动的开展最能体现村民的精神风貌。有了文化广场的依托,杨子安村自2016年以来(去年因疫情暂停),每年都要召开农民体育运动会,每届都有10多支代表队参赛,参赛项目设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夫妻背、三人两足等。比赛中运动员相互竞技,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达到了全民健身的目的。村里还多次举办广场舞大赛,不久前,村代表队还分别获得了乐平市、景德镇市广场舞大赛的第一名。
除了唱戏演出,别开生面的“古戏台讲堂”也吸引群众前来参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让报告的丰富内涵在基层落地生根;“扬家风、传家训、立家规”宣讲,让群众了解传统文化,崇尚文明新风尚;惠民政策、法律知识宣讲,让群众受教育、长见识。
“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我们更加注重在精神文化上凝聚民心,并结合时代特点,弘扬良好的村风、民风,充分留存历史、精彩呈现当下、积极展望未来,让群众有记忆、有自信,过得实、活得美。”王华如是说。
画里小村:描绘小康新画卷
仲春时节,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黎川,但见远山如黛,溪泉清冽,花木扶疏,白墙灰瓦,一派“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景象,又好似一幅立体的“富春山居图”。
来到樟溪乡油画小村东港村时,这种惊艳之感更是油然而生。
景是家乡美,情是故乡浓。近几年来,黎川县以文促旅,以旅扬文,不仅大力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民间诗词文化,油画和陶瓷艺术也异军突起,成了黎川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这里的油画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在全国各地从事油画产业的黎川画师达3000多人,油画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港村就是黎川油画产业兴起和发展的见证与缩影。油画产业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户,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亲手描绘着幸福生活的画卷。
东港村位于黎川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乡政府1公里,与福建省建宁县接壤,共有9个自然村,381户1700多人。全村主要种植水稻、白莲、烤烟等农作物。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知青顾国新在黎川开办了美术、雕刻培训班,并在东港村办了一个工艺厂,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拜师学艺,影响了一代人从事油画相关的产业。
如今,东港村有专业油画师近百名,江西省美协会员、抚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黎川油画协会会长杨吉荣就是土生土长的东港村人。出生于1969年的杨吉荣, 小时候就喜欢涂鸦,经常用木棍在地上画人像和自然景物。上学后,最喜欢上美术课,但因家境贫困,没有专门学习的机会。1985年,初中毕业后,杨吉荣在家务农,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顾国新门下学习油画制作,很快展露出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技艺日臻的杨吉荣后来师从香港画家曾文法,还加入厦门思颖油画公司担任主管。1994年回到家乡东港村开始带学徒,带动本乡100多人从事油画产业,成了黎川油画的主力军。他们带出的学徒在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创业,每年创造油画产值3000多万元。如今,在东港村,30多名农民画家拥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很多人年收入可达数十甚至上百万元,过上了自信体面的生活。
2009年,在黎川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杨吉荣和兄弟杨吉祥及黎川多位同仁,共同创办了黎川油画一条街、黎川油画产业协会,后来又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在更大的层面推动油画产业发展。
作为黎川油画的发源地,东港村所在的樟溪乡,充分利用艺术与文化之乡的优势,邀请杨吉荣以油画形式将原“桃溪八景”升华为“樟溪十二景”,并展现在东港民居墙上,打造成文化色彩浓郁的典型油画村,东港村也成功入选2019年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名单。如今,走进东港村里,仿佛步入了艺术的殿堂,传统古村落美景与名画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离东港村30多公里的潭溪乡三都村,同样聚集了不少农民画师,有油画小村的雅号。三都村辖23个村小组,村民568户2650人。走进村庄,高大的马头墙高低错落,房前屋后繁华簇拥,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绵延至每家每户门前,道路两侧树木葱郁,来往村民精气神十足,一股和谐发展的新风扑面而来。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发现,除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外,最大的变化其实在人心,人心思齐、人心思进蔚然成风。
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记者看到,一场农民油画竞买会正在进行。当地干部说,正是小画笔圆了贫困户的致富梦,老旧乡村换了新颜。如今村里进行环境整治后,风景四处“美如画”,每年能吸引全国各地30万游客来游玩。
村民朱德清告诉记者,这几年,三都村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做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在三都村,最吸引眼球的,是街头巷尾的宣传画,希望的田野、丰收的喜悦,都被农民画家们搬进了画里,体现了三都村浓浓的乡情风貌和文艺气质。而村口“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标语,见证着一个小康村的幸福时光。
古村新韵:乡风文明好样板
小康生活,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
来到剑霞村,亲身感受一个小村的幸福嬗变,亲眼见证一个古村焕发出的时代新韵,对于小康社会的理解,才更真切。
剑霞村地处南昌县以南10公里的向塘镇,抚河在剑霞村沿东西两侧先分后合,双水环流孕育出剑霞村河中之洲的独特地貌,营造出一派万物葱茏、绿意盎然的景观。
站在剑霞村村口,举目玄览,一条笔直的水泥大道伸向村庄中心地带,把剑霞村和320国道连接在一起。这条大道的两侧,展示着剑霞村历代走出去的40余名进士,因此得名“进士大道”。
剑霞村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名士辈出,仅梓溪刘氏家族,史料记载就考取了举人100多人,进士40余人,尚书4人,相国1人。步入小村,但见村口的显要位置,耸立着一个巍峨的牌坊,上书“相国故里”四个鎏金大字。牌坊两侧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忠孝为基仁义为怀,家国担当常耿耿;下联:诗书作伴圣贤作则,风云慷慨总堂堂。对联鎏金大字,俊逸唯美,颇有气势。
而在牌坊不远处的梓溪祠堂里,83岁的老先生刘尚溥,作为村里协商民主理事会的副理事长,正在召集其他成员商议家谱续新修订的事宜。刘老告诉记者,他当了一辈子老师,退休后,和一批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道,经民主选举,成为村里民主协商理事会的成员,参与村里大小事务的协商决议,做到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局面,成为乡村治理实践的一个缩影。
剑霞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有25个村小组,1300余户,6400余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村。2018年成立村级党委,下设10个支部,党员有124名。村民主要以种养殖为主,外出打工、创业、经商为辅。曾担任剑霞村党总支书记近8年的刘伟平(现为向塘镇党群工作部部长、村委第一书记)告诉记者,多年来,剑霞村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换来了今天的大变样。剑霞村从一个“乡贤不愿回家、领导不愿挂点”的难点村、落后村,经过9年多的凤凰涅槃,终于迎来了华丽转身。
几年来,刘伟平以及一批党员干部因势利导,带领村民创新创业,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23000余元。
剑霞村为何能成为明星村?这还要从带头人刘伟平说起。
2012年初,曾是赣菜知名品牌“向塘土鸡店”老板的刘伟平,心系家乡百姓,怀揣着“要富大家富,要好大家好”的想法,毅然放弃生意火爆的土鸡店回到农村老家,当起了剑霞村村支书。从那时起,他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家乡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共谋富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建设方面,好的榜样就是一面旗帜,能够凝聚起民心,倡导道德风尚,形成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
剑霞村党委书记吴来宽告诉记者,乡风文明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始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在他眼里,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不但要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
为此,刘伟平、吴来宽等一批村干部和能人,带领村民一起挖掘和打造村里的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剑霞村800余年来崇文好学的民风,将历史底蕴与新时代生活相结合,完善村里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短短9年时间,剑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30多项荣誉,刘伟平个人也先后获得了“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等荣誉。
如今的剑霞村,乡村美、乡韵醇、乡风正、乡情浓、人心聚、文明兴,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有刘伟平、吴来宽等一批心系家乡的带头人的接续奋斗,剑霞村一定能乘势而上,在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把剑霞这个村风和畅、村民富裕的古村,打造成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持续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