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莲花山下,有个凤岗村(决胜2020)(人民日报)

2020-06-23


图片为凤岗村。 
  邹小光摄

出瑞金城,往东北行。阳光驱散初夏的云雾,远望,苍山如黛,万物葳蕤生长。莲花山下,在赣江源头大小支流的环绕下,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凤岗村。

丘陵起伏的土地,养育着世代农耕的客家人。如果不深入村庄,哪知在平静的日月光景中,流传着这样动人的故事?

我来,是为一张照片所吸引。一位年近九旬的乡村老奶奶,短发银白、目光慈祥,捧着一张“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证书,开怀地笑着,仿佛一生中的命运沧桑,全都在这笑容中徐徐舒展开。

她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然而最近几年,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和致富带头人。

现在,人们常常忘记她的原名廖秀英,只异口同声地喊她廖奶奶。因她命名的“廖奶奶咸鸭蛋”已经飞出赣南的山窝窝,飞向更广阔的土地,成为很多人钟爱的美食。她的咸鸭蛋,还带动了周边九十二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廖奶奶身世坎坷。她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娃,抗战时期,十二岁的她被参加革命的父母送到瑞金山区。父母将她托付给当地一户人家之后,又一次踏上了革命道路,再也没有回来。

十六岁时,廖秀英嫁入凤岗村。此时的她,已是满口的瑞金方言。

凤岗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徜徉其间,但见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古色古香的祠堂,潺潺流动的小溪,波光粼粼的池塘,翠色可人的莲田……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游,一会儿将头埋进水中觅食,一会儿又憨态可掬地钻出水面,扑甩着羽毛上的水珠。凤岗村的人,素来喜欢养鸭。这里水源丰沛,小鱼、小虾、草籽和谷物,都是鸭子们的美食。

村民们还爱赶圩。圩场,在壬田镇街上。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村民们挑担的、背筐的,三五成群往圩上走,热热闹闹地汇集在一起。赶圩的人,一般要走进熟悉的老店或铺寮,点上老三样——水酒、豆腐干、咸鸭蛋,滋味悠长地品咂。村民们大多从事艰辛的劳作,流汗多,吃几个咸鸭蛋下肚,浑身就好像有了使不完的劲儿。如果没吃到,则一整天都觉得嘴巴寡淡无味。

凤岗村的妇女,素来擅长腌制咸鸭蛋,廖奶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年轻时起,她便售卖水酒、豆腐干和咸鸭蛋来补贴家用。尤其是她做的咸鸭蛋,蛋白细嫩、蛋黄油亮、味道鲜美,人们都喜欢来到她的小店买咸鸭蛋吃。

从媳妇到子孙满堂,廖奶奶依然使用传统古方子腌制咸鸭蛋。咸鸭蛋的制作工艺,是凤岗村一代代传下来的。妇女们在屋后的山上挖来黄泥土,细心地去除杂质,晾干,碾成粉,再和上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将鸭蛋一个个放进去,滚一身黄泥,再裹一身草木灰,轻轻放进瓦缸中存两个月,缓慢地等,耐心地等。

就这样,一个家庭式的小店开了几十年,日日苦做,一天顶多卖出几十个咸鸭蛋,生活依旧清贫。

然而今天,当我来到凤岗村时,看到的却是两千平方米的咸鸭蛋生产厂房。厂房里,腌蛋瓷缸排列整齐,流水线上的机器不停转动,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人熟练地操作着。墙上有一行大字——“做一颗有梦想的咸鸭蛋”。廖奶奶的孙子张杨告诉我,这里每天要腌制一万颗咸鸭蛋,每年产值四百一十余万元,纯利润近五十万元。

挑选、清洗、晾干、裹上黄泥、撒上草木灰、蒸熟、包装、入箱……所有的流程秩序井然。配方还是和从前一样,富硒的黄泥土,精制的草木灰,严格的盐巴比例,连腌制时间都还是两个月。只是,原本低效而辛劳的腌制过程,已被机械和人工的通力合作取代。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大胆创新,为“廖奶奶咸鸭蛋”插上声名远播的翅膀。

2015年,在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中,电商平台迅速跟上,进驻广大乡村,推出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当工作人员来到凤岗村,品尝了廖奶奶腌制的咸鸭蛋后,当即决定:“就是它了。”原汁原味,土生土长,连名字都不用另取,就叫“廖奶奶咸鸭蛋”。

起初廖奶奶是有顾虑的。她不懂什么网络,也不懂什么线上销售。她甚至不知道,向来易碎的咸鸭蛋,怎么能安全运到遥远的地方去。

是相关部门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您只管像以前那样做咸鸭蛋,剩下的事情一切交给我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儿孙辈们也劝她,不要紧,我们先试试看。

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销售,“廖奶奶咸鸭蛋”以美妙的口感“圈粉”,回头客越来越多,销量由一个月卖几百个变成一天卖几千甚至上万个。

网络时代,试水成功,廖奶奶全家尝到了甜头。

2015年12月,瑞金市壬田镇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由廖奶奶的孙子张杨担任具体负责人。这一回,他们拉上了贫困户。廖奶奶铭记着年少时乡民们的照顾。她说,我也是吃过苦的人,就想让更多的人也过上好日子。

恬静的村庄从此变得不一样了。有人孵化鸭苗,有人养殖土鸭,一条源源不绝的供货、生产、销售线,像缠绕村庄的河流,生生不息地奔向增收的前方。

在村子墙上密密麻麻的合作社成员名单中,我读到了熊桂娇、王科福、邓火生等几百个名字,他们曾是贫困人口,靠着“廖奶奶咸鸭蛋”这块金字招牌,或提供生蛋,或入厂务工,或入股分红,如今已全部脱贫。

今年五十六岁的王科福,是因病致贫的典型贫困户。2002年,他不幸罹患鼻咽癌,为了治病,花了很多钱,日子多年过得不景气。不成想2015年雪上加霜,又患上了肺癌,做了肺部手术。合作社刚刚成立,王科福就被吸纳为社员。

合作社的服务,是产销一条龙的。鸭苗免费提供;养鸭技术免费指导;鸭蛋高于市场价回购。无需任何投入,也没有后顾之忧。身体日渐康复的王科福,领了两百余只鸭苗,兴致勃勃地当起了“鸭司令”。养鸭,是轻体力活儿,清晨赶到溪河里,傍晚它们自己就排着队摇摇摆摆地回鸭圈了。

养鸭第一年,王科福家就收获了五万多个鸭蛋,除去饲料等成本,净赚两万元。合作社还有分红。富余的时间里,他们夫妻就到合作社务工,妻子洗鸭蛋,一天可挣六七十元。王科福干些不太重的搬运活儿,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这两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好,又有人请他出山去做活计。

眼前的王科福,穿戴齐整、身形匀称、头发乌黑,已瞧不出生过大病的痕迹。养鸭、种地、抹墙,王科福越干越欢实。儿女们总是劝他多休息,但他还是闲不住。“现在村里产业多,还有烟叶、脐橙、蔬菜基地需要工人,想去哪里做都行。”王科福悄悄告诉我。当然,他们更多还是到廖奶奶家的合作社去干活儿。“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人谁不晓得这个理?

我来到咸鸭蛋生产厂房时,村民杨金菊正在熟练地将咸鸭蛋包袋、装箱。她说,农闲时来这里务工,可以挣到工资,又方便照顾小孩,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厂房里,像她这样的村民有十多位。有意思的是,流水线上清一色都是女工。我问杨金菊,怎么没有男工呢?她乐呵呵地说:“他们呐,有的养鸭,有的种莲,有的种油茶,有的跑运输去了。”

电商平台的火爆,还带动村里的脐橙、白莲、茶油、豆豉、糯米酒等土货摇身变成畅销产品。销路打开,价格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

去年,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被评为瑞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杨是传承人。“奶奶老了,手艺要靠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张杨曾在瑞金一家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了将“廖奶奶咸鸭蛋”的产业做大做强,2017年,他辞职回家,全身心地投入生产基地的运营中。

2018年7月,瑞金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翻开历史的新篇章。曾经是贫困村的凤岗村,如今成为脱贫致富示范村。在凤岗村的示范带动下,附近的大柏地、叶坪、丁陂、黄柏等乡镇,也相继建立了蛋鸭养殖基地,共同投身到有滋有味的咸鸭蛋产业中。

此刻,廖奶奶的儿媳妇端出一盘切好的咸鸭蛋。只见金色的蛋黄淌着油汁,品尝一口,绵软松嫩,咸味适中,细细品咂,却又感觉到丝丝的甜……



责任编辑: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