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江西启新程——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江西新闻)
江西日报记者 郑荣林 实习生 毕 婧
岁末年初,上饶市广丰区铜钹山镇小丰村党支部书记徐云清算了一笔账: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逾4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落,凭何聚客?这里有“起居院落里,游走山水间”的诗意生活。近年来,小丰村以秀美乡村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着山外游客走进来、住下来,村民们办农家乐、开民宿、卖山货,在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小丰村之变,是江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个缩影。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2020年是我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成阶段性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的决胜之年。一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保护好、建设好、发挥好江西绿色生态优势,奋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在宜丰县新昌镇良岗村的一块菜地上,秸秆焚烧的浓烟刚刚升起,就被随即赶到的县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扑灭,当事人被处罚。去年6月,宜丰县在原生态警察中心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中心,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三级管控体系。
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上,包括宜丰县探索成立生态警察中心等35项我省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6年6月,江西与福建、贵州一同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将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江西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江西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和制度探索的路径、任务和目标。
三年来,我省大胆探索、“先行快跑”,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努力种好改革“试验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多元化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价值转化、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隆冬时节,出南昌城向东约30公里,即可看到一幅白鹤展翅翱翔、追逐戏水的盛景。这里是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离白鹤最近的地方”,这个冬天在这里越冬的候鸟数量创历年之最。为了给这些远道而来的精灵创造更好的觅食环境,当地将保护小区的藕田种植面积由300亩扩大至1045亩。与此同时,计划投资达100亿元的白鹤小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不久后,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集观鸟体验、湿地科教、文化感知、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国际观鸟旅居休闲小镇,未来将成为江西的一张生态景观名片。
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新优势,绿色生态江西品牌更加闪亮。截至2020年底,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2%、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PM2.5浓度29.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5%。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6%。
遂川县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8.64%,然而悠悠罗霄山脉,一度阻挡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山区县的小康之路怎么走?近年来,当地通过“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建养”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贫困户与生态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增绿”和“增收”双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
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富民,生态优势迸发的绿色动能愈发强劲。近年来,我省深化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累计筹集流域生态补偿资金175.19亿元,推进第二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和赣湘渌水跨省补偿试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达到11.2亿元,补偿面积5137万亩。建成光伏扶贫电站3.9万座、装机189.6万千瓦,惠及贫困户36.78万户。选聘生态护林员2.38万人,带动7万人口实现脱贫。
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不负青山不负人。“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关键跨越期。我省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着力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绿色画卷”。
编审:冯星星
监制:吴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