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昵称”这个词,亲昵的称呼,表示亲近和喜爱。 论起来,该是父母给孩子起的昵称最多吧。今天叫这个,明天叫那个,甚至一会儿唤孩子这,一会儿唤孩子那,皆随心随兴,亲昵有趣。 我给女儿取的昵称就数不胜数。最早是“小钙奶饼干”——那时女儿出生不久,身上总有种甜甜的奶香,像极了我小时候吃过的钙奶饼干。那个昵称我一直叫到她一岁多,直到渐渐退去了身上的奶香味。
昨天的午餐有牛肉炖胡萝卜块,女儿把牛肉吃光了,却挑出胡萝卜块放在一边。为了哄喜肉不喜蔬菜的女儿吃两块胡萝卜,我随口编出一个昵称:“咦,小兔子,你的胡萝卜忘吃了。来,吃一块,我们的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了。” 女儿一听就乐了,欢喜地夹起胡萝卜块咬了一口,还学小兔子的样子,夸张地“咔哧咔哧”吧嗒嘴。 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情境,随口给女儿起个应景的昵称。比如给女儿洗澡,我叫她“小鸭子”,使她喜欢亲近水,通常她边洗还边有意思地学两声鸭子的“嘎嘎”叫。 女儿喜欢玩沙土,弄得身上、鞋子里都是沙子,我叫她“小泥猴”;蹲马桶的时候,我夸张得捂住鼻子叫她“小臭蛋”,她也会不好意思地嘿嘿笑。女儿喝水,会顺便举到我面前让我也喝,这时我会叫她“小羽绒服”——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我给她的贴心升级了。
后来跟身边的宝妈们聊起来,才发现大家给孩子起的昵称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 宠溺孩子时,会叫小奶酪、小甜心、小草莓、小糖豆等甜腻的昵称;高兴时会叫小娇娇、小公主、小王子、小乖乖、小可爱等很宝贝的昵称;假装生气会叫孩子淘气包、磨人精、爱哭鬼、小皮孩以示嗔怪;而真正生气了,则会直呼孩子大名。女儿就曾说过:“妈妈,我最怕听到你叫我的大名。那一准是你生气的时候,听上去很吓人。” 由此看来,凡能以昵称相称,都是开心、和平、友爱的时候。我以昵称叫女儿,她就常欢呼着扑到我怀里撒娇。我知道,这是昵称烘托出的氛围效果。 比如我叨唠女儿的时候,她会叫我“老太婆”;看到我眼角的笑纹,她会故作同情喊我“老妈”;见我忘事,她叫我“健忘女士”;我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她坏笑着称我“傻大妈”;有时她还会学着姥姥的口吻,叫我的小名“玲子”,觉得不够尊重又改称“小玲妈妈”,甚至会摸着我的头说“乖”……
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亲昵下去,但有一天,听了邻居冉冉妈的话我才明白,与孩子共享昵称其实是有有效期的。 冉冉小的时候,是个胖嘟嘟的小可爱,他的妈妈就起了个昵称“小汉堡”,叫了他好几年。等到冉冉上到小学三年级,却怎么也不让妈妈再那样叫他——他觉得太幼稚,同学们会笑他。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与孩子之间,还是有过这样一段无比亲密的时光。即使孩子长大了,忆起那段“幼稚的童年”,也会是满满的温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