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切换,因“时”制宜管好血压
正值季节更替之际,高血压患者经常发现血压波动明显的情况,因“时”制宜管理血压有门道。
“热胀冷缩”原理也适用人体
血压为何会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因为生活环境温度的波动和机体血压的高低有一定相关性。原因有几点:
第一,“热胀冷缩”的原理也适用于人体。面对高温,我们的血管会处于扩张状态,因此,血液流经血管壁时,受到的阻力也会一定程度降低,血压随之下降。反之,当环境温度下降,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管收缩更明显,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波动明显。
第二,气温增高的时节,为了散热,毛孔相对扩张些,皮肤更容易出汗,毛孔中水分蒸发更快,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流失,其效果如同利尿降压药,使血容量减少,从而血压降低。反之,空调环境、变冷的时节,为减少热量散失,毛孔就会相对收缩。
第三,不同年龄、睡眠习惯、饮食偏好、体重、情绪等都会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
血压低了可以停药吗
多药联用降压的患者,天气热的时候,血压比之前降低,但也不建议患者直接自行停降压药,可以根据血压情况进行减量使用药物。血压控制的重点在于:维稳。不规范地调整药物,骤然停药,都很容易造成血压波动或增高。这会直接影响到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甚至可能诱发脑中风、心肌梗死等。
单药降压的患者由于天气热后血压低了,已经自行停药,并且连续几天监测血压都是低于130/80毫米汞柱时候,是否就可以认为血压正常了,以后一直停药呢?我们的建议是:不能!因为,血压低了和天气热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停药几天的血压稳定是由于之前口服药物的药效关系,每日口服药物会在体内积累一定的药效浓度。当药物代谢完毕,停药久了,体内药物浓度降低或消失就无法维持降压作用,那么过几日就有可能血压再升高,可能诱发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秋主“收”,食温热
天气变化时,该如何调控血压呢?给出六点建议:
1、正确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之后要逐渐过渡饮食。
《本草纲目》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抑制亢阳避免伤阴;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而保全阳气。在立秋之后,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立秋之后,环境逐渐从湿润转为干燥,饮食要尤其避免过燥过热、辛散之品,如姜、椒、花椒、桂皮等,过食易伤阴,适当服用平和凉润、酸甘之品,如蜂蜜、百合、葡萄、柚子等。
由于每人体质不同,特殊体质的患者膳食可至门诊辨识体质后结合医生的建议调整。
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动静有时。
血压平稳的朋友,可以适量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建议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45分钟。
动静结合也是适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动是指运动形体,静是指精神内敛。《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运动养生的论述提到应“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过劳就会引起疾病,过逸亦会使人体气机、气血的不畅。《素问·宣明五气》亦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这都是强调形体运动与劳逸均具有一定的限度和时间规律,过动过静、过劳过逸均能引起内在气血、外在五体的伤害。
3、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立秋以后,秋季到来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情绪保持安宁。也就是说,到了秋天就应该开始收敛体内阳气,相较于春夏两季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持情绪安宁,收敛自身的精神气,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帮助血压平稳。高血压患者,睡眠不佳较多,寻找原因的前提下、且调节情志后仍不能很好睡眠,建议适当使用助眠药物,或中医治疗调理。
建议每日晚上10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同时保证每日睡眠时间≧7小时,不超过9小时。
4、戒骄戒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概括来讲,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中医学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秋季在五志属忧,秋季是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触景生情,人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常易产生忧伤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突然情绪起伏,有利于保持血压的稳定,平安度过夏秋切换时节。
5、科学避暑降温,避免温差过大。
立秋后,依然有高温、闷热的天气,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如果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换气,避免直吹,避免空调温度过低,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应随室外温度变化调整。同时,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
6、勤测血压,规律监测。
坚持规律监测血压很关键,这有利于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并且将数据给医生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最新的国际指南推荐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监测血压时应在休息30分钟后平静状态下测量。必要时监测晚上动态血压,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排除有无晨峰高血压现象,这有利于调整降压药物的服药时间。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