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用匠心修复丝路珍宝

2021-11-17

原标题:用匠心修复丝路珍宝

曾经长期沉睡库房的丝路珍宝,通过文物修复师匠心修复,拂去了历史的尘埃,重新绽放华美风采,让久远的历史鲜活起来,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近日,“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终评结果揭晓,新疆博物馆的“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笔者有幸走近参与这个项目的文物修复师,深入了解修复过程后,对他们工匠精神的敬意油然而生。

修复一件千疮百孔的宋代条纹丝绸长衣,用了4个月;修复两件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耗时一年多;染一块背衬面料,至少1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日复一日单调、辛苦却必须一丝不苟的劳作。“比发丝更细的缝衣线,稍不留神就找不到了。”“一天下来,眼花、腰酸、脖子疼。”如此辛苦的工作,这些“80后”“90后”缘何乐在其中?因为热爱。他们成长于物质富足的时代,看到的是祖国和家乡的欣欣向荣,文化自信与生俱来。他们由衷地热爱祖国文化,视中华文化遗存为珍宝。许多文物修复师都有相似的感受:当指尖触摸古老的文物时,会感到它带着历史的温度。修复的过程,仿佛不断地和历史亲密交流。热爱把单调的工作变成了享受的过程,成为匠心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足以让付出充满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的辛苦。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对文物考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走到台前,备受关注。职业自豪感带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文化担当。对于这些修复师而言,面对古老文物总是心存敬畏,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每一次的修复他们都觉得自己承担着传承“历史记忆”的责任。这种责任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意义重大。

“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涵盖22件文物,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民国时期,其中8件一级文物。“一批文物中汇集这么多一级文物还是头一次。接到这个项目,大家都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做好。”文物修复师马叶桢说。责任感和文化担当转化为工作的激情和创造力,让修复师们把工匠精神贯注在“抢救”文物的每一道工序中。

修复师的匠心获得的最好回报是被充分认可,成果迅速和公众见面。从200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已是对新疆纺织品修复能力的充分肯定。“新疆喀什地区博物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后,很快在喀什地区博物馆展出,修复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

这些曾经长期沉睡库房的丝路珍宝,拂去了历史的尘埃,重新绽放华美风采,让久远的历史鲜活起来,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文物修复师最欣慰的时刻,所有的匠心也在这一刻灿烂绽放。(张海峰)

来源: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