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城市文化扩容蓄水(人民日报)

2019-11-08

时隔5年,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近日在沪举行,向那些在各自领域勤奋耕耘的文学艺术家们致以敬意。

  “上海文学艺术奖”始创于1991年,一直致力于评出品德高尚、艺术成就突出的文艺家,推动并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流传。

  本届的“终身成就奖”,颁给了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杰出贡献奖”,则颁给了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

  用“笨功夫”,一辈子打磨越剧表演的王文娟;花8年时间打造沪剧《敦煌女儿》的茅善玉;捐出2000多万元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激励年轻人振兴海上书法的周慧珺……或苦心孤诣,或匠心独运,这些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与他们的作品一道,共同组成上海的文化星河。

  文艺家用创作和表演,给上海这座城市以滋养。这座城市回之以鼓励和机遇,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舞台。

  据悉,对获得“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的个人,上海将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对其艺术成就、作品等进行总结整理,为其出版评传、个人作品及制作纪录片等;对获得“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的个人,给予表彰及奖励,资助其创作、展演、出版书籍等。这既是为获奖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也是为上海文化扩容蓄水。

  评奖目的在于鼓舞和激励,也在于团结和形成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离不开文化传承与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作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交融之地,上海文艺界大家辈出。“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既是要展示上海文艺发展的新成绩,也是希望激励沪上文艺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认为,这是对“上海文艺创作成果人才队伍的一次检阅,也是在以实际成果回报时代问卷”。

  5年来,上海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佳作频出,“上海文学艺术奖”发挥着示范、引领和传承的作用。

  电影《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大江大河》《黄土高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一路走来》和图书《战上海》入选2019年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上海的获奖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长篇小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昆剧《邯郸记》、交响乐《启航》、沪剧《敦煌女儿》先后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届“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作曲家吕其明用《红旗颂》半个世纪后的定稿,向祖国和人民献礼。而另一位“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则在过去几年中,将《曹操与杨修》等3部代表作,毫无保留地传给新一代青年演员,带动他们成长进步。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还继续推出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选该计划的文艺家,将被纳入上海市文艺人才库,获得创作、演出、深造等机会。这是从2014年开始增设的内容,如今,这个计划正成为上海培养有梯度的人才队伍、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比如,入选第六届“培养计划”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蕤,几年来主演现实题材作品演出130多场,并凭借《共和国掌柜》一剧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