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美国消费文化面面观(新华社)

2019-11-12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每到中午时分,只要不下雨,道旁长椅上总能见到西装革履吃午餐的人,有的自带便当,有的啃面包、苹果或三明治。一些街心公园附近,常年停放着一长溜售卖快餐的流动餐车,生意十分兴隆。

  实际上,从日常饮食衣着上,并不容易判断美国人的贫富。比尔·盖茨当了多年世界首富,仍会在连锁快餐店排队解决晚餐;扎克伯格常年一水儿灰色圆领衫,穿得像个普通程序员。在美国人,旧货市场高度发达,很多人都喜欢去二手商店和慈善商店“淘”衣服、家具和生活用品。

  美国是一个“不以谈论金钱为耻,以有能力赚钱为荣”的商业社会,也是世界头号消费大国。“消费主义”观念,就源于19世纪末“炫耀性消费”风行的美国镀金时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正式进入消费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大众消费、大规模生产非生活必需品,以便维持、拉动和刺激生产。美国形成消费社会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是现代美国崛起标志之一,对全球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冲击。对此,上个世纪很多欧洲文化精英深感失落,认为美国大众消费文化侵蚀了欧洲传统生活方式。

  但从社会层面观察,美国消费文化其实具有多面性。一方面,商家担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总在绞尽脑汁地创造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不停刺激人们追逐金钱和享乐的欲望,把美国打造成内需巨大的“超级大胃王”市场,使世界经济对美国国内市场需求产生一定依赖性,这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经济基础之一。2017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564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29.73%。

  另一方面,美国消费文化又有相对简单、节制的一面,“大众”或“平民化”特色突出。如前所述,尽管商家针对不同消费层次,不断细分市场和商品,打造品牌价值,但普通美国人过日子一般都讲求实用舒适,而不是追逐名牌。在美国,各种标准化平价连锁快餐密布全美;手机电器一用多年,而不是动辄升级换代,剁手式“买买买”通常发生在感恩节后折扣最高的“黑色星期五”;年轻人中“炫耀性消费”很少,不是流量级社会现象。

  美国人聚餐,一般不会有人抢着埋单,也很少因主人爱“面子”而点菜过多导致大量食物被浪费。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俭省,而是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花钱的地方不一样。比如,很多美国人十分重视文化和艺术消费,美国各地博物馆数量已超过星巴克和麦当劳。 

  美国消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度重视理财。有个流传多年的段子:一位美国老太太和一位中国老太太同时去世,中国老太太去世前攒了一辈子买房钱,住了一天新房子;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买的房子,去世前一天还清了房贷。这段子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消费观——美国人“敢于消费,不惧未来”;中国人手里有足够存款,过日子才安心。

  但是,这样的段子其实容易起误会。虽说“月光”是美国工薪族的常态,但近年有调查发现,普通美国人手边甚至拿不出400美元来临时应急。这不等于说美国人过日子没算计,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学阶段就接受理财教育,重视“钱生钱”——美国银行活期储蓄基本没有利息,定期储蓄利息也非常低,一般美国人不会把钱存在银行,而是用于理财和股票投资。由于信用卡体系和保险业高度发达,急用大额现金的情况并不多见。

  美国人没有“养儿防老”一说,养老只能指望自己未雨绸缪。美国工薪族每月收入有相当一部分都放在政府担保的养老金账户里,中产阶层往往会另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尽管美国医保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但绝大多数美国人每年都购买医保。此外,“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较为普及。受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的美国人,越重视运动健身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比过去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他们认识到了子女拥有大学文凭的重要性——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人高中毕业就能轻松进入中产阶层,但现在越来越艰难。不过,普通美国人没有那么强烈的名校情结,也不会焦虑地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如果不送孩子上私立学校,教育负担并不算重,且子女升入大学后往往会打工和申请大学贷款,尽快寻求经济自立。在美国,父母不指望子女养老,子女也不会指望父母花光积蓄供他们留学或买房。

  不管什么社会,多数人是经济理性动物。不少国内推崇的品牌在美国属于平价商品,且常年打折。就记者观察,多数中国人海外“买买买”,不是因为腰包有多鼓,而是因为与国内售价的较大落差。对普通人来说,在现代消费社会,恐怕只有头顶不压着养老、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才能奢谈“敢于消费,不惧未来”吧。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