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口”的温暖——走近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齐美煜
怀揣社工理想的他们,来到这里,期许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迷途未成年人走出阴霾;懵懂“犯错”的他们,来到这里,试着寻求“重修”人生的机会。
“这里”,指的是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热心村137号的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该服务社由江西师大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利用非国有资产自发组建、经南昌市青云谱区民政局核准登记,是我省首家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社自2010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共为300余名帮教对象送去“岔路口”的温暖。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以期感受“他们”与“他们”相遇过程中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让更多人了解社工,这是我们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从中收获的不只这些。”说这话的是服务社主任何东,今年30岁,社工专业科班出身,“社龄”6年。与他一起工作的还有11名专职社工,大多也是从江西师大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毕业,90后居多。
这群年轻人干事有冲劲,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气馁。26岁的云南姑娘顾卿源,尽管有着丰富的社工经验,但依旧难忘3年前第一次去帮扶对象家里了解情况的情景。“身份怀疑、能力怀疑。对方父母非常不理解,认为我们这些毛头小孩懂什么。‘碰壁’的感觉很明显。”在顾卿源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社会调查,但也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启蒙。从那时开始,顾卿源暗下决心,一心一意勤耕耘,现如今,顾卿源每年娴熟处理50余个案例。
除对专业的执着外,这群年轻人铆足劲干工作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能用所学抓住迷途未成年人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刷新”错写的青春。2014年,服务社从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接手了一个案例:17岁的小语在酒吧卖酒,与同事发生口角,将对方的耳朵咬伤。1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如果因此事贻误终身,那将是莫大的遗憾。本着“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原则,西湖区人民检察院找到了服务社。“小语犯错,是事出有因,还是品行有问题?为此我们团队对小语做了详尽的社会调查。我们发现,小语是个三观比较正的女孩,靠劳动获取报酬。同时,勤俭节约,孝顺父母,赚来的钱大部分都给父母补贴家用。”何东告诉记者,事后,他们将社会调查情况整理成了详细报告,交给西湖区人民检察院。这份报告涉及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悔罪态度、犯罪原因、监护教育、再犯罪风险预估、帮教建议等。西湖区人民检察院结合案情及报告内容,对小语作出不起诉决定。
爱心火焰越燃越旺。不只精耕专业,服务社还积极将社会资源引入帮教体系,有效开展心理干预和观护帮教。今年下半年,在服务社创始人、江西师大政法学院周琴教授的动员下,学院社会学系不少教师参加服务社开展的“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活动,做起“爱心家长”,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学会自助,自我成长。
心与心的真诚交流,最终唤回迷途未成年人最初的本真。从服务社专职社工这里,记者听到了不少暖心故事。比如,帮教对象小朱在服务社的帮助下,重回人生正轨,现如今经营着一家移动营业厅,并积极参与服务社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次,在志愿服务活动交流中,小朱发现服务社办公场所网络信号不好。于是,小朱自掏腰包为服务社添置路由器,改善网络环境。不止小朱的热心,13名帮扶对象考上大学更是让大家满心欣慰。
一路走来,服务社荣誉累累:全国“青少年维权岗”、江西省“青少年维权岗”、全国首批委托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工作单位……对未来,这群年轻人满怀憧憬。作为服务社的第一批“元老”,何东发出感慨:“服务社马上10岁了!她的成长融合了我们的成长。”何东介绍,下一步,服务社将积极推动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丰富帮教工作形式与内容,将更多的温暖传递给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迷途未成年人,融入社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