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携手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南昌日报)

2019-12-05

 本报合肥讯(记者 张平)12月4日,记者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上获悉,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推进基础设施大联通、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推动新兴产业大融合、共抓长江流域大保护等,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

  推进基础设施大联通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网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市将着力打造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以及城市交通等一体化综合交通走廊,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强化高铁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合安九、昌景黄高铁建设,实现合肥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的高铁互通;谋划武汉至南昌、长沙至九江至合肥直达高铁线路以及皖赣铁路扩能、合九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等。

  组建城际交通网络——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网,努力实现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镇与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快速通达的城际交通圈。

  优化公路交通网络——推进武汉至阳新高速通道建设。推进岳武高速东延、德上高速贯通,加快谋划建设沪蓉、沪陕高速公路安徽段复线,疏解长江中游城市群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推进九江至安庆、武汉至安庆等公路连接项目建设,打通跨省断头路。

  推动区域通用航空互联——合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通用机场建设,增强通用航空服务保障能力。谋划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通用航空产业联盟,支持举办通用航空产业相关论坛峰会和技术成果展示会。

  推动区域新能源合作——推进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参与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跨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天然气供应能力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布点与建设,持续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

  打造重要创新策源区

  四市将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推动体制机制、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等深度对接融合,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根据《方案》,四市将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对接融合,推动各城市之间“双创”示范区联合共建,协同发展。以四市现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基础,探索建立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促进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依托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岳麓山大学科学城、安徽创新馆、南昌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和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存储等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和知识产权线上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挖掘四城市产业创新需求,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中部地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此外,将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强化创新要素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强化科技成果交易功能,聚焦科技成果重点环节,汇聚创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创新成果,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大融合

  构建区域产业发展新布局

  根据《方案》,四市将围绕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信息产业示范应用、加强区域金融要素支撑等开展深度合作,  构建区域产业发展新布局。

      记者了解到,四市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提高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的标识度,引导区域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共同培育跨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扶持跨区域龙头企业推广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信息产业示范应用,率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广5G通信应用示范区,开展5G网建设和试商用,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大脑”,培育跨区域智能应用平台。此外,还将加强区域金融要素支撑,联合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优势产业发展基金联盟,吸引金融机构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共抓长江流域大保护
开启绿色生态文明新篇章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四市将加快构建绿色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共同推进岸线保护、共同写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大文章,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四市将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强化区域各级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协同管理,推进预报信息和大气监测数据共享、联网发布;加强污染防治技术交流,共享环保科研成果。加强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协商合作交流,促进科研课题跨区域合作,建立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