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光影70年 逐梦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影展侧记(江西日报)

2019-12-23

2018年,南昌市一江两岸。 (谭惠如 摄)

1965年,南昌市一江两岸。 (熊卓然 摄)

▶2011年9月8日,江西省首所免费午餐计划学校在修水县大椿乡船舱小学开餐。(本报记者 梁振堂 摄)

▶2002年12月31日,江铃汽车庆祝年产5万辆车。(本报记者 周 霖 摄)

▶昌九高速“四改八” 全线通车,全程时速提至120公里,南昌至九江车程再缩短。2019年10月10日拍摄。 (本报记者 梁振堂 摄)

▶1993年1月18日,南昌——九江高等级汽车专用公路举行通车典礼。 (张维国 摄)

▶1972年9月21日,波阳县(现鄱阳县)水上公社红光大队第三生产队创办了第一所船头学校。 (张维国 摄)

▼鄱阳湖白鹤。(叶学龄 摄)

◀1998年9月20日,南京军区驻九江抗洪前线总指挥董万瑞副司令员眼含热泪,送别完成抗洪任务的南京军区驻闽某集团军撤离九江返回驻地。(燕 平 摄)

2019年12月13日,陈子煌小朋友兴奋地跳起来指着图片中的“老家”。(本报记者 梁振堂 摄)

2019年12月13日,影展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本报记者 梁振堂 摄)

2019年12月13日,观众在观展。 (本报记者 杨继红 摄)

12月13日,影展与远处的双子楼形成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朱文标 摄)

【核心提示】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12月13日至15日,江西日报社联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师范大学、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行政广场举办“光影70年·逐梦新时代”大型影展。本次影展共展出316幅图片,分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又好又快”“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民生工程造福子孙”“科教文卫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和谐美好”“时代楷模熠熠生辉”八大版块。

这些光与影的组合,忠实地记录了赣鄱大地发展变化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是江西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

让历史不被尘封

(画外音)本次大型影展用视觉语言来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出图片时间跨度大、收集范围广、拍摄效果佳。策展人从江西日报有影像记录以来的所有经典图片中进行精选,同时收集了来自全省新闻工作者、江西日报通讯员及广大摄影爱好者的作品1000多幅,根据图片的纪实性、新闻性、艺术性、史料性等进行考量,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层层筛选,历时6个月最终展出了316幅作品。展出图片中最早的是1954年由本报老记者拍摄的。

梁振堂:江报图片库里现有十余万张120、135黑白底片,这些底片每一张都用硫酸纸封着,装在小牛皮纸袋里。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牛皮纸袋上布满了灰尘,而且封套上标注的图片信息也不完整。整理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些图片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我决心把这些经典影像展现出来。

其中一张我印象特别深刻,图片里一位教师正在渔船上给孩子们上课,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都很鲜明,是一张能反映当时教育、教学条件的好图片,但是相关文字信息不全,只标注了拍摄时间和作者。我根据标注的时间,翻阅了当年的所有报纸,没有找到这张图片,猜想可能是一张没有见报的图片。于是,我又继续寻找相关的文字报道,终于发现了跟这张图片吻合的信息:1972年9月21日,波阳县(现鄱阳县)水上公社红光大队第三生产队创办了第一所船头学校。我立即向鄱阳县委宣传部核实情况,希望当地的通讯员能够在同样的地方补拍一张反映现在教育、教学情况的图片。得到的反馈是,这个地方现在还有渔民居住,但是,孩子们已经全部就近在农村中心小学就读。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后,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彻底消除了校舍安全隐患。从通讯员回传的图片上我们看到,整洁的校园、漂亮的教学楼、宽敞的球场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从这组新旧图片对比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让今天大放异彩

(画外音)12月13日,部分作者应邀参加影展开幕式。这一天,现场的焦点对准了这些用光影记录时代的摄影人,观众们围着他们,听他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赖厚祥:这次影展反映了江西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一名老摄影记者,能够入选4幅作品,我感到非常骄傲。我已退休多年,但我的采访笔记和底片存了三大箱。现在80岁了,我还没有停止拍摄,将来我还准备搞个人摄影展。

谭惠如: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南昌城市建设加快了速度,一天一个样。这二十多年,我重点拍摄南昌的城市风光。而且,我喜欢爬上高楼去拍摄,视线更广,有纵深感,拍得大气。有的时候趁房子还没有验收我就爬,因为装上玻璃就不好拍摄了。为了拍摄黄昏时光的红谷滩,我爬上了世茂天城的55楼,去了十五六趟,最后拍摄出了自己满意的图片。

梁海:我平常比较喜欢风光摄影和生态摄影。江西境内的河流、湖泊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都说:“河长制,河长治”,在我们修水还要加一句,“河长治,候鸟至”。中华秋沙鸭每年11月份都会到修水越冬,次年3、4月份才离开,有近半年的时间在修水。中华秋沙鸭对水系要求比较高,可见修水县保护“一河清水”、守护候鸟绿色家园成效显著。

吴志贵:新月畲族村是资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坚持每年用相机记录这个村的点滴变化。这次入展的作品从通讯设施的改善,反映了畬村的可喜变化。

李桂东:我是萍乡日报的记者,从事了多年新闻摄影工作。我这次参展的作品是用无人机航拍的一组乡村医院的今昔对比图片。这几年来,我们萍乡通过海绵城市改造,新建和完善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是我的职业使命。

梁振堂: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很荣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记录,定格一个个精彩瞬间,为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磅礴画卷留下自己小小的印记。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四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愿明天更加辉煌

(画外音)周末的南昌市红谷滩行政广场,聚集了大量的观展群众。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影展,透过摄影人的镜头真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民吴女士:看到这些图片,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小时候出行靠翻山越岭,如今飞机、高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曾经邮递员跋山涉水去送信,如今手机一点,信息立马发到国外……医疗、交通、环境各方面条件都极大改善了。我相信将来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市民王先生:我在红谷滩住了十几年。红谷滩以前是一片砂石荒滩,现在是江西城市发展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江西这70年的变化太大了,航空城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不仅是红土圣地,也是改革热土。我坚信,我们江西在新时代会展现更新更美的画卷。

(画外音)在大型影展的现场,有一个观展团队格外吸引人们的注意,20多个大学生肩挂相机,穿梭于各展板之间,一位大学老师把她的摄影课堂搬到了影展现场。

郭晶:在做教师之前,我当了18年的摄影记者,感觉现在年轻人的内心还是有困惑的。得知这个影展的消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带学生们来观看一下。在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摄,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拍摄跟别人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就在对摄影主题的把握。我常常跟学生们说,摄影要追求美,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最终还是要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

学生江柳柳:今天看到这个影展,让我重新认识了摄影艺术的力量。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需要接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一代,我们要以青春之我奉献祖国,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创作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

【记者感言】

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筹备,江西日报社“光影70年·逐梦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影展成功举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旧貌换新颜。70年,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江西日报,已发展成为拥有5报3刊5网1端全媒体矩阵的现代传媒集团。赣鄱儿女豪情满怀、万众一心,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齐心协力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而不懈努力的奋进姿态,正通过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一个个视频、一次次分享,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

本次展出的300多幅图片,浓缩了江西70年的发展历程。

从汽车修配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展现江西工业强大的制造业底蕴和蓬勃向上的新兴工业动能。

从沙滩荒地到崛起新区,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展现江西城市建设的新高度。  从燃气火车到动车高铁,拉近了江西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跑出了江西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从候鸟天堂鄱阳湖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清山,处处呈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生态画卷。

…………

一个个精彩瞬间,一帧帧珍贵画面,让人欣喜,让人感叹。定格历史,留住美好,这就是影像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举办此次影展的初心与使命。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这更是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镜头虽小却可容万物,画面静止却余音绕梁。影展展示的只是70年来赣鄱大地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小缩影。步入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墨,擘画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宏伟蓝图。

(本报记者 梁振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