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江西日报)

2019-12-30

  曾建华 洪永林 本报记者 练 炼

文化广场上,村民跳起欢快的民族舞;扶贫基地里,村民辛勤地劳作;民族校园内,传来孩子们琅琅读书声……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九江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学习的村落、社区、学校,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同胞脸上幸福的笑容。这是九江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

民族政策扶持:强了集体经济,富了村民口袋

“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民族扶持政策,确保扶持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着力增强少数民族村发展经济的能力。”九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奇志对记者说。武宁县东林乡山头畲族村过去是典型的贫困山村,近几年各级政府先后分批次投入173万元,用于畲族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特色村寨的打造以及脱贫项目的发展。短短几年,山头畲族村旧貌换新颜,不仅人居环境改善了,而且新建了畲族展示馆、旅游公厕。新农村建设、亮化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道路实现硬化全覆盖,饮用水安全率和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100%。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油茶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负债,变成了现在年收入20多万元。

山头畲族村榨油坊,先后投入10多万元扩大规模,增添9台设备压榨茶籽油等各类油料,聘请了贫困党员和3名村民到油坊就业,全村47户贫困户已全部入股。记者了解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九江少数民族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果业、油茶、毛竹、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和特种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有10多个民族村组建起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村寨”和“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民族文化育人:浓郁家国情怀,深深扎根心底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九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通过实施民族文化传承计划,较好地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融在一起。记者在武宁县新宁镇团结畲族村看到,村里不仅有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民俗文化馆。村党支部书记雷李宁是畲族人,他带头推进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今的团结畲族村,有一支活跃在村民家门口的文艺小分队。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新人,从九江民族村庄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感恩党的民族政策,浓郁的爱国家、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早已在他们心中扎根。家住永修县梅棠镇雷家畲族村的雷洛,今年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他表示,毕业后一定回来建设家乡。

九江深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大繁荣。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组织专人对全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民间文艺、畲族山歌、稻草龙、十八般武艺等进行挖掘整理,促进民族文化大交流。武宁县武安锦城小学是一所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民族风》普及到了学校六个年级,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各民族的了解。平时学校安排少数民族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竹竿舞、鼓舞、稻草龙舞等少数民族节目,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团结和谐:交流交往交融,谱写友爱之歌

九江地处江西北大门,交通便利,流动人员较多。近年来,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来九江经商做生意人员逐渐增多。为方便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九江把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的街道、社区打造成他们的家园。浔阳区湓浦街道开设了少数民族办事窗口,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少数民族子女开具证明,帮助其入学。

艾孜买提·艾山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九江,现在是浔阳区湓浦街道少数民族服务站副站长。他说:“九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一起交流、交往、交融,是九江汉族干群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回族同胞马木汉麦在九江开拉面馆,去年他妻子患病生活遇到困难,社区干部帮他办理了异地治疗费用报销所需手续,平时更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现在,马木汉麦全家不仅在九江定居,两个孩子也顺利上学,空闲时间,他还主动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