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疫情当前,很多事古已有之——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讲瘟疫(光明网)

2020-03-05

疫情当前,很多事古已有之

——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讲瘟疫

——《博览群书》“疫情与经典”专栏推出

    正在负隅顽抗的“新冠病毒”造成人民生命的巨大损伤,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运转的各个环节,《博览群书》杂志送往各地读者的进程也遭遇阻滞。从2月2日起,在光明日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博览群书》杂志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推出“疫情与经典”系列栏目,围绕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找到的唐宋诗词、古典名著、字典词典、大中小学教材中的篇目等,邀请名家撰写精彩文章,并超越杂志发行速度即时送达广大读者,其中铺陈的人类与瘟疫搏战的壮美画面给读者送去抗击“新冠”的历史智慧。

图片3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李远达博士在他的《<水浒传>的瘟疫记忆》一文中写到:古代社会,瘟疫频仍。热病、时疫、疟疾等疫病,不时夺走人们的性命,改写历史的进程。即使是在远离瘟疫的时候,民众心理上的那份恐惧记忆依然挥之不去。这些记忆像文化基因一般很自然地进入了古代通俗小说,尤其是《水浒传》这样的名著里。在水浒故事世代累积的过程中,诸多关于瘟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成为了小说文本的构成要素。有的涉及小说的整体结构,例如第一回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也有的在情节里被捎带脚地提到,比如武松在柴进的庄上患疟疾,因一场误会结识宋江等;当然,还有一些疫病知识存在于话语层面、人物对话乃至绰号之中,这些《水浒》中的瘟疫有的是生活常识的自然流露,有的则词简意丰,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抗疫文化。

    李远达还写到:无论何种阶层地位的人们,都必须勠力同心,百倍努力,才有可能战胜瘟疫这个全人类的公敌。这一点,是古今攸同的。所谓疫病改变历史进程,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宏大叙述中的结局,也改变着每一个个体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和看待世界的方法。

    古代文学研究著名青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小龙在《<西游记>的隐喻我们听懂了吗》一文中指出: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骗去抓住,说要蒸熟了吃,八戒听了大骂:“泼怪物!十分无礼!若论你百计千方,骗了我吃,管教你一个个遭肿头天瘟!”这是一句很吊诡的詈辞,意思是说:“我是头瘟猪,你们要吃了我就让你们也得瘟病!”……如果我们把这个笑料与当下情势联系起来的话,恐怕深陷疫情的人们完全笑不出来,因为猪八戒简直就是在为引发疫情的那些中间宿主或自然宿主们代言——当代的红孩儿们,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是否还坚持要吃它呢?

    《<西游记>的隐喻我们听懂了吗》一文中还有这样的夹叙夹议:病毒为什么能做到白骨精、红孩儿、女儿国国王们都做不到的事呢?我们从唐僧的例子便可看出,事实上,病毒的力量并不完全在它自己,还在它对人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坚定的唐僧要想从外部攻破是几乎不可能的。但病毒的狡猾就在于,它会从内部来瓦解人的斗志:它是否能控制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恐慌,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青年学者邢楷在《冷观疫情与三国》一文中有这样的思考:曹军将士是北方人,来自非血吸虫病疫区,很容易感染,而且往往呈急性发作,危害十分严重。赤壁一带,历史上是云梦大泽,至近代仍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灾区。而一江之隔的吴军大部分是南方人,对防范血吸虫经验更为丰富,因此疫情只发生在了曹军一侧……血吸虫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治而不绝,直到中国实现了解放,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所面临的急性传染病才真正被重视、被解决,即只有在“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条件下,我们才有可能以“纸船明烛照天烧”来为瘟神送行。诗词当然也引发我们思考,该怎样创造和保持“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人间奇迹呢?

    北京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香港珠海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张惠在其《凶险的传染病也曾威胁<红楼梦>中的人们》中写到这样一段涉及传统中医的话:在《红楼梦》中,小小的巧姐得了当时的凶险重症天花。而从《红楼梦》的记述来看,当时连牛痘接种也还没有,并且也没有治天花的特效西药。但是中医竭尽所能,终于也将巧姐从死神手里夺回。认真地进行心理调适,做好隔离防护,调节饮食,用中药细心调理,种种措施使得巧姐终于转危为安,而且没有留下麻子等后遗症,最后长大成人……谨以此文,献给正在被疫情困扰的我们,相信我们增强信心,认真防护,积极治疗,一定也能战胜凶险的传染病!

    《博览群书》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了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陈冠明,浙江万里学院教师刘全发,中国韩愈研究学会理事、安徽师大著名学者吴振华等针对唐诗经典与疫情撰写的《今天的医学对大众心理的安慰引导有很大进步吗——唐诗对消灾驱病的记述今天看来充满愚昧和迷信,可当时的人却深信不疑》、《用杜甫诗词治疗疟疾,荒唐吗?但在明至清两代撰成的<幼学琼林>中,杜诗被记为治疗疟疾的唯一药方——古人想和我们说什么?》、《韩愈让人类与疟鬼和谐共存,我们该如何面对新冠病毒呢——重读<谴疟鬼> 》等文章,读者赞其“富有哲理和启迪”。

    考虑到“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疾病对大众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博览群书》已邀请中央党校著名青年学者秦露、王学斌、沈伟鹏、邵声、周诗茵等联手推出“疫情中的阅读”系列文章,包括《看谣言的社会心理密码》、《疠疫汹汹吾心何安》、《史景迁如何<追寻现代中国>》、《听德国的梅勒说中国的老子》、《面对丝绸之路这部“世界史”》等。此系列部分文章将视抗疫进展状况先通过微信公众号送达读者,全部文章发表于今年第三期《博览群书》杂志。

    另据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主编董山峰透露,由于《博览群书》相关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居家隔离时期的文化需求,最新出版的《新华文摘》同时摘发其两篇作品,《文摘报》摘发其“疫情与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全部作品并推出专版,“中华书局1912”等大量微信公众号纷纷要求其开白名单予以转发。而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博览群书”相关文章后的留言更是精彩纷呈,由于其读者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留言之见识和表达甚至不亚于原文,且留言数量节节上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