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于足尖起舞 向顶尖迈步 (光明网)

Image 2020-03-05

  作者:王瑨

  核心阅读

  几十年来,中国芭蕾民族化进程中的创造和创新,见证着中国芭蕾从立起脚尖到向着顶尖迈步的鲜明足迹。

  芭蕾是舶来的艺术,经过一代代创作者的努力,这门“足尖上的艺术”经历了本土化、中国化,又实现了世界化。几十年来,芭蕾在中国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传播世界艺术精华、发掘本民族美学风格的艺术创新之路。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二泉映月》《精卫填海》《花木兰》《鹤魂》《敦煌》……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原创民族芭蕾精品,不仅培养了越来越多能看懂、会欣赏的国内观众,还走出国门,让世界观众感悟着来自中国芭蕾的美和魅力。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中央芭蕾舞团《黄河》,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辽宁芭蕾舞团《花木兰》。制图:蔡华伟

  表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故事与中国气质

  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师生首次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搬上中国舞台;1959年,中国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成立;同年,舞剧《鱼美人》首次将芭蕾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用中国神话故事开启了芭蕾艺术的民族化探索。

  芭蕾艺术民族化并非“民族”和“芭蕾”的机械相加。《鱼美人》编导之一王世琦认为,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关键,是要运用芭蕾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与思想感情。

  原创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里程碑作品之一。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跃立于舞台之上,打破了人们以“天鹅舞裙”来定义芭蕾的固有印象,丰富和改变了世界对芭蕾艺术尤其是中国芭蕾的认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红色娘子军》在最大限度地符合与展现芭蕾艺术的规范与特质的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要素,是成功的芭蕾民族化改造。

  “芭蕾民族化的首要任务是选材。”《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蒋祖慧表示,将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与芭蕾相结合的尝试,启发和拓宽了创作思路。

  表现军民情谊的舞剧《沂蒙颂》,由文学名著和话剧改编而成的舞剧《林黛玉》《雷雨》,根据《黄河》大合唱的意蕴创作出的舞剧《觅光三部曲》……题材选择不拘一格、彰显本土特色。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浓郁东方美感的题材也融入中国芭蕾创作中。舞剧《二泉映月》将故事分为翠竹掩月、中秋揽月、彩云追月、古府蚀月、黄泉沉月五幕,舞出了足尖上的中国咏叹调。舞剧《精卫》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搬上舞台,讴歌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伟大品格。

  社会发展与审美变化,赋予中国芭蕾民族化崭新的时代特征,民族化与世界性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舶来艺术的芭蕾只有融入中国文化语境,形成反映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人审美理想与文化追求的独特体系,才能在国际舞台自如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

  中央芭蕾舞团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为《过年》,将剧目背景置换为中国的文化语境,将喜庆祥和的“年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舞剧《敦煌》深情礼赞一代代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敦煌人,其中飞天壁画的舞台“重生”一幕,正是敦煌人为之坚守与奉献的艺术化呈现,镌刻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舞剧《鹤魂》取材自为救鹤献出年轻生命的大学生徐秀娟的故事,芭蕾舞洗练规范的动作语言和艺术感染力,将“养鹤姑娘”的美好定格成永恒。

  创造创新彰显中国气派的芭蕾艺术,关键是用芭蕾艺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这成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说:“中国芭蕾要将目光放在当今时代,回应时代需求,展现当代中国风貌,探索用国际语汇表达当代中国人的人文思考与精神情感。”

  拓展艺术想象与表现空间,形成芭蕾艺术的中国风格

  芭蕾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汇。找到属于中国的芭蕾语汇,不仅是故事题材的本土化,也在于舞蹈风格和舞台表现的民族化。

  几十年来,中国芭蕾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戏曲以及国外的芭蕾文化精髓,丰富创新自身的舞蹈与舞台语汇,拓展中国芭蕾的艺术想象与表现空间,形成了芭蕾艺术的中国风格。

  芭蕾舞剧《白毛女》打破西方芭蕾舞使用交响乐的传统,保留了原有歌剧中“北风吹”“扎红头绳”等脍炙人口的唱段,采用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戏曲等元素,拉近与观众的欣赏距离。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的舞剧《祝福》体现内敛含蓄的中国式情感递进,将中国古典舞的身法、韵律和山东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等步法带进芭蕾舞,为角色融入中国人的气质神韵。根据家喻户晓的抗战故事“八女投江”而创作的舞剧《八女投江》拓展表现空间,注重对人物情怀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特别是根据剧中情节需要加入了东北秧歌和朝鲜族舞蹈“阿里郎”,渲染出既悲壮又浪漫的情绪氛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原创芭蕾舞的综合表现力提高,风格多元,舞台表现手段丰富,舞蹈语汇的融合更加成熟。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所言,中国芭蕾打破了西方芭蕾审美范式下的固有程式,逐渐形成既契合东方文化底蕴又符合芭蕾艺术语汇的全新审美观感。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选段《夜深沉》直接以京胡和二胡作为主奏乐器,屏风、月亮门、影壁墙等舞美道具用了中国建筑文化符号,将观众带入规定情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舞剧《花木兰》将民间传说搬上舞台,演绎孝悌忠信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少女木兰翩翩起舞,糅合了中国武术、民族舞和西方芭蕾……一批批“中国风”浓郁的芭蕾作品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同样绽放光彩。

  几十年来,中国芭蕾民族化进程中的创造和创新,见证着中国芭蕾从立起脚尖到向着顶尖迈步的鲜明足迹。

  以500年世界芭蕾艺术为基,有博大精深的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相信年轻的中国芭蕾未来能舞出新精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