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苏轼一年中从“鬓微霜”到“鬓如霜”这两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有错吗

Image 2020-03-09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上书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苏轼被调往密州任知州。来到密州的第二年,苏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两首风格截然不同、却同样光芒四射、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一首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洋溢着爱国激情的豪放之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出猎

这是文学史上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也是苏轼第一次尝试创作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西汉云中太守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后来南宋词坛上出现的大量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西北望,射天狼

另一首,就是被称为文学史上最美悼亡词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无论怎样壮志豪迈,转过身,他终究是一个失去了妻子的男子。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二八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蕙质兰心,且侍亲甚孝,本是恩爱夫妻,却不料世事乖舛,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永诀。这对苏轼打击是巨大的,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难舍之情,深深的思念,只能深埋心底。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他的忆,他的念,无论如何深刻,却再也无法坦然的说出。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身在密州的苏轼梦见爱妻王氏,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小轩窗正梳妆

一场深情的追忆,却只能寄托在梦中。亲切而熟悉的她,音容笑貌依稀当年,而词人却已两鬓斑驳。绝望,不是求而不得,而是得到却又失去。这只是一个无言的梦,也是一个无限凄凉,沉重而无奈的梦。千古相思,大概唯有“无言”,才能表达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痴情。

很多读者会发现,这两首写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对词人面貌的描绘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别。在《密州出猎》中,词人对自己的描绘是“鬓微霜”,而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却已经是“尘满面,鬓如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其实,在密州的这段时间,苏轼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之所以在两首词中有不同的描写,完全是创作的需要。而且,就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来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要早于《密州出猎》,前者写于熙宁八年正月,后者大约写于当年的秋天。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老师说,这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而且词牌都是《江城子》,所以可以看出来词人是根据需要来渲染自己是“如霜”还是“微霜”。打猎的时候,那就是“鬓微霜”,那不能“鬓如霜”,如果是“鬓如霜,发如雪”,那还打什么猎呀?所以只能是“鬓微霜”。

左牵黄右擎苍

蒙曼老师进一步解释说,关键问题是什么呢?他得给他妻子做对比。因为马上一个非常旖旎的画面出现了:“小轩窗,正梳妆”,那是两个人新婚燕尔的时刻,两个人都是青春年少,然后他才能够对比现实的坎坷,他经历了多少风霜,所以“尘满面,鬓如霜”。就是当时有多美,现在就有多惨。其实这是一个大的艺术对比。

由此可见,人物描写,遣词造句,都要根据创作的需要来进行,都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大文豪苏轼两首千古流传的词作,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也教给了我们写作的方法。这也是苏轼之所以伟大的一个体现。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