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崩塌的无常-也说人生的终极意义

2020-03-10

略读红楼,总不能尽兴。总感觉有种无形的东西在阻挡我与它亲近,这样的阻隔感可能是因为我心智不足,但还是试着去走近它。看似儿女情长 ,但却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兴衰历程。繁华与破落,一场烟雨醉。这场华丽的大戏,历史的天幕下隆重上演,如一位贵妇尽情显现自己的华贵和雍容,当她疲惫直至病态的时候,她所呈现的仅仅是瘫痪般的臃肿感,而且还会给某些存在带来前所未有的累赘感。于是乎,她渐渐消瘦了下来,最后变成一捆干柴,难逃化为灰烬的宿命。纵观这些,我只看到一个字眼,就是无常。人生无常,人世无常,世事无常。崩塌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崩塌后的另一个轮回,是幸福的回转,还是痛苦的延续,我们不得而知。由此生发,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理智面对。

曹雪芹先生在文本的开端就渲染出一种神秘无比的气氛,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听起来多么奇幻。而这样的开端,把因果轮回和宿命天定,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是作者本身的切身体会。

作者生在富贵之家,种种变故突如其来,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这样巨大的落差感无疑是给作者上了最刻骨的一课。当面对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没有气馁,而是把满腔愤懑和无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他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但还是没能完成这鸿篇巨制。估计曹雪芹在闭眼的那一刻,心里的遗憾是难以言明的。

值得庆幸的是,还真的有人来弥补这个遗憾。高鹗的续篇,不论有没有违背曹雪芹的本意,都算是给曹老先生的魂魄一点真的安慰,好歹还有人费了心思,费了很大的心思,把他的意愿完成了。不管蹩脚与否,也算是给一个文人自居清高的灵魂一点慰藉。

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名著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它还是以最高贵的姿态,稳坐时代前沿,对一拨又一拨的人释放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进而在更大的时间段内和更广阔的空间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整个《红楼梦》,可以这样来概括:因为一场注定的变故,导致一个文人的极致落魄,而这个文人,把这落魄用血泪书写,投射一个时代的荣耀和狼狈,由此见证所有的奢华,都是无限度的虚浮膨胀后,那一声惨烈的爆响过后的瞬间动魄。

等到一切结束,所有的参与者都恢复了清白,同时在等待参与另一场相似或者相异的虚浮。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证实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随时做好准备,去面对。存在本来就是虚浮的,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总是不能去认可,也不敢去认可它的虚浮。相反,总是想方设法去对抗,去忤逆,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恰好造成无尽的困惑和迷茫,由此我们感叹:人生苦短。

既然要说无常,要说终极意义,要说面对,还要关乎《红楼梦》,那么我就该扯一些曹老先生笔下的人物和事情,来论述我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想说说贾宝玉。

他衔玉而生于富贵之家,在外人看来,人间幸福,莫过如此。然而他本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未能如愿补天,常年哀叹,并不甘于在这广漠之野终其一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何等惬意的事,但是这块石头却心甘情愿堕入忧苦的人间,成了富家公子。前面说了他是衔玉而来,“玉”就是“欲”,因此它注定要在温柔富贵乡里带着欲望找寻自己的价值。文本中多次涉及对玉的描写,连贾母把它称作命根子,曹老先生制造矛盾的本领,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他是带着不一般的欲望降生,然而又很排斥甚至痛恨仕途经济,他只想安安心心做他的怡红公子,跟各位如花似玉的姐姐妹妹们玩乐于深闱,长辈的所谓语重心长,他全当作耳边风。后来林妹妹绝望而归,香消玉殒,曾经陪伴他的女子都死的死,散的散,他这块泥巴,最终没有在清水池里得到永生。

当他一身落魄,看破红尘,满眼呆滞时,他不再去奢求什么,他已经失去了所有,天大的精神和物质落差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为什么?为什么他无法接受这一切?因为他沉浸在自己构筑的理想世界里不能自拔,他以为一切都会永远,他根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去接受任何变故,当现实像断裂的钢化玻璃一样碎成一地,他终于崩溃了,连着那个病态的时代,一起崩溃了。他没有学会面对,他从来都是坐享其成,当灾难铺天盖地,他只能在撕裂般的痛楚中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一切化为虚无。

其实开篇宝玉游太虚幻境那一章,就点出了故事的所有结局,那刻他的思维是混沌的,也是注定的,他没法也必须没法去分辨,那就是将来发生在他身边的事实。

由此可见,一个有因果的轮回,加上一个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面对的痴傻人物,演绎一段美到断肠的故事,结局免不了是一场让人唏嘘的事故。

贾宝玉,从来不懂什么是面对。

其次,来说说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之女,丧母,入贾府,算是真正寄人篱下。本是仙草,却落得如此命运,可悲可叹。她每日呆在潇湘馆,除了做梦就是作诗,想念着贾宝玉,又深深爱着他,带着那样复杂敏感的心态去想念,去爱。

她体弱多病,闻落花泣如诉,一曲《葬花词》,碾碎自己的心,碾碎偷偷看着她的宝玉的心。她的小小性子是那么古怪刁钻,又是那么惹人怜爱。身居贾府大院,太多勾心斗角,以她的本性,是绝对不能与那些人同流合污的。无限的猜忌,时常一个人胡思乱想,没病者尚会生病,更何况这纤纤弱弱的林妹妹。黛玉为什么会想这么多?因为实感身如飘萍,太多委屈无人倾听,纵使一个多情细致的宝哥哥,也难以抵达她内心最深处。敢问这世间,还有什么让她感到真正放下所有牵绊,去不顾一切显现爱恨。气绝的那一刹那,她拼尽全力喊出:宝玉,宝玉,你好……尚且不去猜想,不去探究她没说出的话是什么,单单这六个字,就足以让人痛到极致。

黛玉,走得悲凉。那边一场婚礼,这边一场葬礼。叹。叹。叹。

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想要面对的东西太多,以致于最后,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的想要面对到底达成了几件。日思夜想的宝哥哥,成了别人的郎,蚀骨挖心之痛。她终归是走了,她幸好是走了,不然我真的不敢想象她该怎样面对以后的以后。可能太过美丽的东西,就该在最美的也最孱弱的时刻,来一次残忍的被了结或者自我了结。我一直不敢断言,黛玉的死是算被了结还是自我了结。如果非要偏向哪一面的话,我情愿说她是自我了结的。时代的悲剧不该被嵌套在一个没有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身上。

林黛玉,从来不知道最该面对什么。

最后,我想把贾母、王熙凤和薛宝钗放在一块说说。

为什么要把她们三个放在一起?因为她们三个的“根”是相同的。什么是“根”?“根”就是渗透在一个人骨子里的,最本质的东西。她们都有着积极进取的心,可以归结为野心,可以归结为耐心,更要归结为恒心。

先说野心。贾母有没有野心?有。整个贾府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她说一,没人敢说二,她说二,没人敢承认一。她像一个嚣张的女王统治着这个暂时兴盛的小王朝,人人巴结奉承,何其荣耀。王熙凤有没有野心?有。她那样讨好贾母,溜须拍马,无所不能,还不是为了两个字,“权”和“利”。为了“权”和“利”,她心狠手辣,可以说丧尽天良,何其威武。薛宝钗有没有野心?有。别小瞧这个小丫头,一脑门子机灵劲儿,圆滑世故,对内对外,得心应手,整个一个小人精。她似乎是吸取了贾母和王熙凤的所有长处,呈现出善良天使的姿态。孰不知,这个女人野心不小。何其阴险。

接着说耐心。贾母有足够的耐心,去打理贾府里里外外,老了老了,还是大权在握,那样耐心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神仙也不过如此吧。王熙凤当然有足够的耐心,要不她那一张巧嘴,可就没了用武之地,她的满腹心计,怎么能一一实现。薛宝钗的耐心,可算有致命的诱惑,小小年纪,表现得极度宽容,永远用一张精致的笑脸来应付所有。这个是有无限潜力的。

最后说恒心。三个女人无一例外保持着狠心的占有欲,用足够的耐心去经营,并且付诸常人难以想象的恒心。

说到这里,就倒了正题,面对。且看她们三个的结局,贾母的算是最好了。人家算是没白来世上一遭,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用的用了,该看的看了,什么该享受的人家都享受了。可是王熙凤和薛宝钗呢,要么魂无归处,要么孤独至死。所有的算计,以及完美的算盘,都成了浮华一场。她们面对了么?是的,她们在积极面对。可是那已经超出了她们的灵魂所能承受的范围,她们必将被天意压制到死。

贾母、王熙凤和薛宝钗,面对得太尽心竭力。

在此挑几个重要的红楼人物进行基本剖析,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证明无常二字,应该没有违背曹老先生的本意。有关人生的终极意义是理性面对也得到了一些证实,不知道什么是面对是可悲的,不知道该面对什么是可叹的,太过积极的面对则是可笑的。

因此,我读《红楼梦》,只看到一个字眼——无常。只悟出一个道理——理智面对。无常崩塌,或早或晚。理智面对。则坦然。则通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