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窗户就一层纸,那古人是如何防止被偷窥的?网友:老祖宗聪明

Image 2020-03-11

俗话说:屑窗户纸的 —— 一捅就破。意思是用来糊窗户的纸实在太脆弱,稍微碰上那么一下就破掉了。如今指的是某些事大家都心知肚明,稍微一提就挑明了。

那么问题来了,窗户纸既然如此轻松就会破掉,刮风下雨该怎么办呢?或者像古装剧里那样,贼人随便在窗户纸上戳个洞,就能把“迷魂烟”吹进房,接着想干啥就干啥,简直毫无隐私和安全可言。那么古人真的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吗?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纸,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明载体,通常被认为是东汉时期蔡伦的发明(约公元105年),但根据现今考古专家们的发现,早在蔡伦以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比如《三辅旧事》中记载: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于是别人教他“持纸蔽其鼻”去见汉武帝,结果惹得汉武帝更生气了,可见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纸了。

但同时,也有专家表示,西汉时期提到的“纸”并不是单纯的“植物纤维纸”,而是用“丝质纤维”所造的,其实就是很薄的丝织品,这一点,就和咱一会儿要说的“窗户纸”有直接关系。

老祖宗的第1个妙招:在糊上纸的基础上,再加上棉布或薄纱布。

这样既能有效防止别人用手指戳破窗户偷窥,一定程度上也能遮风挡雨。但它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透光性太差,所以这种方法逐渐被遗弃了。

接下来就是第2个妙招:使用藤纸。

藤纸产生于唐代时期,是老百姓用藤皮造出来的纸,这种纸质地松软,吸水力强,适合于水墨书写、绘画和印刷用,当年可是官方文书的指定用纸,韧性比普通的油纸高得多,于是被老百姓拿来糊窗户,而且在糊窗户前,古人会先把藤纸放在桐油里浸泡,以达到疏水的效果(油纸伞同理),挡雨根本不在话下,并且透光性很好。

第3个妙招:使用云母、贝壳、琉璃等材料。

《谢惠屏风启》中记载:“云母之窗,惭其丽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云母、琉璃”等材料制作窗户的方法,并且做出来的效果特别好,非常夺目,当然了,这都是贵族和富贵人家用的,普通老百姓不能参考学习。

以上3种办法,都是针对有闲钱、有条件的人,那么一穷二白连纸都买不起的人怎么办呢?别急,他们仍然有办法。

直接用竹子和草编成“窗帘”,挂在窗户上,古人称其为“蓬窗”,它遮蔽风雨和阳光以及防偷窥的效果非常好,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旦使用这种材料,透光率基本等于0,所以每天起床都要把它卷起来,晚上再放下来。至于猎户,就直接用兽皮当“窗帘”,保暖效果十足,但同样每天得挂了摘,摘了挂。

要是遇上再穷一点的,就啥也不弄,敞开就敞开,反正到这地步也没啥隐私可言了。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糊窗纸史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