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那些关于人性的探讨,为什么永无结论?(腾讯网)

Image 2020-03-16

最近莫名的对人性产生了兴趣。这不禁使我产生了疑问,人性是天生的吗?

一直以来,对于人性的探讨似乎从未停止,各家学说也是层出不穷。从我们熟知的“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有善有恶论”到现代社会对于人性的各种研究和归纳总结,我们对于人性的探讨一直都在发展进步。

现今,人们对于人性的探讨主要分为广义、狭义两方面。

从狭义上讲,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从广义上讲,人性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所以人性是天生的。

简单来说,人性就是人类的共性,具有普遍性,是所有人类都具备的一种属性。比如人类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智力等,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人性本天生的探讨基本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天生的。

不过,关于人性的善恶讨论,却始终得不到统一的认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人性善恶的探讨一直都在持续。

如前文所说,在中国古代,先人们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有善有恶论”四种关于人性的结论,基本覆盖了全部关于人性的可能。

西方某些基督教派认为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这种罪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这就是“原罪”,而这也衍生出了赎罪的说法。

与其说关于人性的探讨,倒不如说是因不同人性探讨而引发的思想的衍变和管理的转变。如西方的“原罪”衍化出了赎罪的说法。

而这种关于人性的探讨,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关于不同人性的理解而引发的不同的治理体系。

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

在不同的人性结论下,中国古代所采取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方法也大不相同。

人性本天生,这已经是现今不存争议的事实。但是,关于人性的出发点为何,至今还未有定论,各方都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其实,各方观点为何从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观点背后所蕴藏的群体的民族属性。

以我国为例,一直以来崇尚儒家文化,那么自然对于“性善论”更加认可,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要尊老爱幼、注重孝道等等,这都是“性善论”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转而去相信其他人性的结论,那么便可能致使整个民族属性的缺失。

所以,关于人性为何的探讨似乎从未停止,也从未有结论。不说是否真的没有结论,即便是有了结论,只要与自己的民族属性不同,也不会被人接受。

这看似是一场偏哲学层面的探讨,其实更是文化体系之间的争斗。所以,这场人性为何的讨论,应该永远不会终结,也永远不会落幕。

文字|秋枝儿

排版|秋枝儿

图片|秋枝儿从网上找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