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声音延续至今,鲁迅究竟得罪了谁?专家:逼文化赚钱
“去鲁迅化”声音延续至今,鲁迅究竟得罪了谁?专家:逼文化赚钱
鲁迅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思想见解,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然而,“去鲁迅化”的声音却在10多年间那是此起彼伏,说的是有鼻子有眼。持有这一说法的人,貌似有一千种理由来支持“去鲁迅化”。人们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曾是国人文化偶像的鲁迅究竟得罪了谁?“去鲁迅化”去的究竟是什么?
鲁迅所处的时代很特殊,处于新旧交替的大碰撞时期。鲁迅是从清朝走过来的人,生活在民国,就注定了他的思想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仁人志士都在探索中国的未来。民国伊始,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文化界苦苦追求的终极答案:如何让中国强起来?鲁迅自然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他最开始是想通过医术来治病。
然而,他终究发现医术只能把人的身体给治好了,精神上的疾病是治不好的。由此,鲁迅弃医从文。他文笔辛辣直指国人精神痛楚,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杂文,现在读起来依旧酣快淋漓。比如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子》、《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就是放到现在依旧有着启迪意义。建国后,鲁迅作品代表的是一种高度。基于此,他的文章被放在教科书中,这是正常的事情
可“去鲁迅化”声音从何而来?鲁迅究竟得罪了谁?2009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教材开始逐渐减少鲁迅文章比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去鲁迅化”声音上升到了“为学生减负”的高度。部分专家也是振振有词,认为学生负担太重了,鲁迅文章晦涩难懂,还是减少鲁迅文章比例。这也就是“去鲁迅化”声音的核心,逐渐的把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减少。
“去鲁迅化”延续至今,伴随着还有“去岳飞化”、“去卖炭翁”、“去卫青”等。其实,“去鲁迅化”声音大多是文化不自信与浮躁相互影响的结果。文化专家仲呈祥表示,我国的文化偶像从鲁迅变成小品演员,本质上就是在逼文化去赚钱。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变现能力也不是那么强。“去鲁迅化”声音延续至今,本质上与逼文化去赚钱是如出一辙,目的都是一样的。
鲁迅精神是沉淀的结果,需要慢慢去品,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乃至思想观点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或许学生时代不懂,成年之后有了阅历,自然就懂了。“去鲁迅化”声音延续至今,归根到底还是浮躁了。正如专家仲呈祥所言,鲁迅的没落是在逼着文化去赚钱。言犹在耳,令人深思啊!鲁迅没有得罪谁,更不会落伍,他已经深深地烙进中国人的文化世界中。当然了教科书中选取鲁迅几篇文章,远远不能触及鲁迅精髓,更何况700万《鲁迅全集》还不一定能说明白。换言之,鲁迅是一门终生都研究不完的学问。